团队文化的形成

作者: zalyoung | 来源:发表于2018-08-17 02:53 被阅读88次

    一直想写一篇关于文化的文章,毕竟文化一词在 ThoughtWorks 有着的举足轻重地位。但奈何毫无思路,找不到任何切入点,话题太大也无法驾驭。

    好在万能的21天写作课,好在万老板昨儿新鲜出炉的《文化四象限》,更妙的地方是文中给出了他对文化的定义。

    说得简单一点,就是在一个组织内做什么事情,会被大家认可、鼓励。这就是文化。
                            — Xuefan 《文化四象限》

    那么,文化源自于哪里?

    我特别喜欢和赞同《DevOps Handbook》的作者 John Wills 在他的文章 《DevOps Culture Part 1》中引用的一句话:

    You can’t directly change culture. But you can change behavior, and behavior becomes culture.

    你没办法直接改变文化,但是你可以改变行为,行为最终会形成文化。

    是的,文化源于行为。那么对于一个团队来说,怎么才能通过行为来形成文化呢?在 TW 快 9 个月的经历中,我总结了「文化建设三板斧」这一套还谈不上方法的方法。

    强化正确的行为

    在交付项目中我们每天都会基于故事卡来「Kick Off」 和 「Sign Off」,BA、Dev、QA 有时候还有 Ops,会就一张故事卡的价值、需求、验收条件等进行信息上的同步。

    那么多的客户需求,那么多的故事卡,每一张都要这么去做,这种频繁且大量的沟通成本无疑是巨大的。但我相信公司的每个交付团队都依然坚持着这种方式。为什么?

    沟通固然会带来成本投入,但我们认为团队成员之间对「目标」和「完成」达成共识会更有价值,信息的不匹配带来的成本可能会更加巨大。比如说返工,这种被精益思想所定义的浪费。

    在持续交付的实践中,Pipeline 要始终保持在可工作状态。因此我们建立了 CD 安灯系统,可视化所有 Pipeline 的状态,并在 Pipeline 挂掉的时候产生告警。

    “xxx,你把 pipeline xxx 搞坏了!”,在安灯系统告警后我们会采取一些善意的惩罚措施,目的是要求搞挂 Pipeline 的人赶紧去修复,Pipeline 必须要一直可工作。例如修不好就会一直告警,让整个团队都知道是你弄挂的,又或者给你一些比较违和但不失尊重的措施,「兔子耳朵法」和「粪发图强法」是我们惯用的伎俩。

    可工作的流水线是我们软件交付实践中的最基本要求,流水线正向流以高度自动化的方式提升交付速度,反向流提供快速的错误反馈机制,能够让我们第一时间发现问题、识别问题和解决问题,最终提高整个软件交付的质量。

    哪怕花样百出,保证 Pipeline 常绿就是我们所认可的正确的事情。又快又好,有谁不爱呢?

    激励优秀的行为

    我所在的项目中每 Q 都会有一次庆功会,在这个会议最后会有一个非常重要的环节,那就是为这个季度表现优秀的团队成员进行颁奖,我们称之为「每 Q 惊喜」。

    惊喜在于,直到最后一刻也没有人知道嘉奖名单里会不会有自己。并且, PM 会基于客观事实,写一段幽默但是不失真诚的话来阐述成员被嘉奖的原因。在得到团队认可,精神上得到极大的鼓舞之后,还有物质上的奖励,一件带有特殊 LOGO 字样的纪念 T 恤。例如,「Tech Champion」就是给那些在项目上作出重大技术改进的成员的。

    下面的内容是走心的 PM 在给我们刚过来的 (Dev)Ops 同事颁奖时的话术。

    Pipeline 里最不起眼的下载代码也暗藏玄机。一次 Gitlab 迁移、两次 GoCD 配置优化,背后是更多次方案的讨论与摸索。磨砺技术珠矶;追求价值卓越。一句「Pipeline 将由我们来守护」的承诺,展现的是对技术的底气和践行「没有最好,只有更好」的决心!

    荣誉感是一个很奇妙的东西。客观的描述的事实,不但是对被嘉奖者最大的尊重,也是向团队说明什么样的行为才是优秀且值得被鼓励的。团队中的每个人都进步了,那团队也自然而然的进步了。

    改善不足的行为

    无论我们最终发现了什么,我们必须理解并且完全相信:每个人在他当时所处的情况下,在能力范围内,做了最大的努力!

    开场最具仪式感的宣言,加以入会成员对在场安全度的打分,一个好的回顾会议的基调基本就被定下了。

    回顾会议客观的通过「Well」 和 「Less Well」描述事实,在一段时间内(通常是上次 Retro 到这次),我们有哪些做得好的事情,有哪些做得不足的事情。主观的通过「Suggestion」来提出经过思考后的建议。目的是为了产出的可执行、可量化和可验证的「Action」,这些 Actions 才是 Retro 的精华。

    作为团队的 (Dev)Ops,我们时常扮演着救火队员的角色。曾经在一次和客户重要的 Show Case 过程中,UAT 环境莫名的不可用导致整个 Show Case 整段垮掉...

    后续团队专门为这件事情进行了复盘,问题的导火索是 (Dev)Ops 在清理临时表以节省数据存储空间的时候,误删除了 UAT 环境某个数据库里的一张数据表。

    作为一名老运维,这种事情在大多数的团队中就算“给跪了”也是“难逃一死”,轻则上黑榜全公司批评,重则作为“临时工”给舆论一个交代...但我们根因分析的时候,却总结了这样一条原因

    在午饭过后操作数据库,因为大脑中的血液流向胃部,供氧不足导致注意力不集中和犯困,所以出现误操作。

    最后的 Actions 有一项是:避免午饭过后操作数据库。

    是不是觉得特别有趣呢?其实最终我们需要执行的 Action 有好多好多,比如操作数据库需要 Pair 执行,成立数据库脚本 review 小组,梳理数据库访问权限等等等等。

    这里是想说明,找到 Root Cause 可能并没有我们想象的那么重要,可执行的改进高于一切。

    总结

    三板斧的意义在于从团队的价值共识、卓越追求和持续改善三个方面入手,通过一系列的行为去坚持我们认为正确事情、认可我们认为优秀的人和改进我们发现的一些不足,最终形成一种生机型的团队文化。

    在 ThoughtWorks 规模化的今天,会不断的有刚出校门的毕业生和混迹职场的老司机加入,不同背景的人必然会造成整个 TW 原有文化的稀释。有些时候我也会有一些担忧,这些现在被我们所认可的东西,在商业化和规模化的变革下,有朝一日会不会失去?最后回过头来,会不会可笑的发现那些曾经我们所拥有的东西,才是我们安生立命的根本。

    相关文章

      网友评论

      本文标题:团队文化的形成

      本文链接:https://www.haomeiwen.com/subject/bdgabftx.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