之前在电影会上,跟龙门院的朋友们一起看了波点女王的传记电影《草间弥生的故事》,被草间女士的创造力深深震撼:波点里蕴含的宇宙空间,镜屋的现场展览,还有“没有人会购买、但是大家都在不断谈论的草间的沙发”……
除了草间女士的作品,我们去博物馆、画廊、电影院、剧场,甚至听音乐、去新开的餐厅吃饭、购买最新的科技产品、打开播放器追剧,也无一不是在体验创作者们的想象力,感受他们眼中的这个世界。
我们常被那些“过往不曾有”震撼,他们创造了一种【全新的】的存在呈现;我们也时常被新的更有效的方式惊喜,他们节约了时间、空间,让一切更有【价值】。
无论哪一种创造力的呈现,都是为了给观者、感受这一切的人,以丰富,让人收获“还可以这样”。
许多创作让人眼前一亮,丰富了眼界、知识面,还有些创作,丰富了内心感受,将过往知道的变成真切感受到的,增加心的成熟、理解和包容——同样的丰富背后,却是完全不同的力道和走向。
不仅与创作者的内在多少有关,也与观看者的感受多少有关——不过这都说明了一件事,我们的内在,不是一面镜子,直接反射内在,而是像一片湖水,究竟有多深,并不来自于想象。一幅作品掉落10米,就有10米,另一部音乐剧坠入100米,就有100米,未曾见底。
说浪漫一些,在创作中被感受到内在的创作者与观赏者,是一件借由作品交流的约会,是双方寻宝一般的探知,相较于花言巧语、装点外在,潜入多深都是难以伪装的部分,有就有,没有就没有,简单粗暴得没有一点儿道理。
与人相交也是如此。
所以有些人,不用相识许多年,若他的呈现由内在而生,第一眼见也是走入对方内心的关系,而若是仅仅盯住胖瘦高矮,或最近穿着怎样的服装,无论多少年经过,也未曾感受、被感受内心,倍感孤单。
很可惜,时间在这件事上,没有因为横向延伸,就自带纵深延展的技能。
以前听人说,艺术家的作品,要先讨好自己——以往觉得这样的说法难免会让人陷入狂妄自大的境地,现在看来,若不是来自自我的深度挖掘(即便是临摹),又如何能有自己认可的作品呈现于世人面前呢?
草间女士在去美国前,烧掉了自己两千多幅画,理由只有一个:以后,我会画出比这些还要好的作品。
如果说那些能够让除却自己以外的人,都能够感受到来自自己的深切的坚持的力量,那想必这要坚持的东西已经得到我们全身心的认可,然后我们试着用自己的方式表达,“诉说”给这个世界。那每日因为事件或者其他原因进入我们心湖的“素材”,来添枝加叶的同时,也是来帮忙确认:“是不是想走这一条路”,“这是否是更适合你的方式”。
只是,想从来不解决问题,需要用“你”的方式呈现,展示这来自于你的创造。
想到最近的咨询,小妹纸来焦虑地诉说为了坚持自己的艺术梦想已经做好准备在未来四年,在两条路上同时作战的辛苦可能,甚至,愿意再读一个美术类本科。
创造、创作这件事,如果没有选择艺术的道路,或是励志成为艺术家,就失去了机会吗?
十岁的小侄女,假期告别前,从柜子里拿出她之前手捏的可爱的橡皮泥小狗,说要送给我做纪念——这是她的创作;
当大学老师时最后一届学生离开,有同学手作了迷你版的咖啡杯,还有手工卡片,表达感谢——这是她的创作;
认识许久的小伙伴,因为太过醉心于稀奇古怪的吃食,每次去品尝总要用手机拍出这道新品的最刺激——这是他的创作;
周末买了一堆鲜花回家,老母亲拿出花瓶按照自己的方式搭配着将鲜花放入花瓶——这是她的创作;
他与她相恋多年,策划了三个月,终于在她生日这天,在亲朋好友的见证下,以他的方式向她求婚——这是他的创作;
……
连一只猫都会尝试发现新的地方,来跟你躲猫猫:)
如同我们不知道大自然的“心湖”有多海量,它创造出我们生活的这片土地,也许当我们不再盯着别人的创造,回来看看自己,我们才有机会发现自己的创造力。更重要的是,在取悦自己的过程中,我们学着发现、尊重、了解自己的内在,这是与谁看懂了,明了多少无关,与自己更相关的事。
然后,那个不是通过你说了什么,而是通过看你做了什么,就明白你是谁,你在做什么的人,当ta出现在眼前——就是刚好出现的惊喜了,你若盛开,清风自来。
愿你用创造力让生活浪漫起来:)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