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Day94课后实践】
这是2018年11月6日“崔律·100天精力和时间管理训练营”第14.2讲的课后实践。
<实践事项>
今日内增加一个碎片时间。
<实践日志>
1.在本讲中收获的点&我的思考:
1.1 昨日回顾
看到小伙伴们罗列了那么多过去的做法和今后的计划,有些羡慕,顿感自己在联系自己的过往经验时还不够投入,需要从不同角度去找自己的过去的做法,然后寻求改善计划。
1.2 增加精力修复时间
1.2.1 日间小睡:30分钟的可控修复期
崔律的日间小睡演化史:午睡(30分钟)→午睡和傍晚小睡(30分钟)二选一→傍晚小睡(30分钟)→午睡和傍晚小睡(均为10-12分钟微睡眠)→早晨讲完课、午睡、傍晚小睡(均为10-12分钟微睡眠),快速充电。
【检查(亮点)】我目前的日间小睡是午睡25分钟,例外情况是周三12点到下午4点有课难以午睡,周末如果外出要视情况而定,多数情况下回到家即使是三四点也会小睡25分钟。
【检查(不足)】
现在每天早晨6点起床,洗漱、微运动、早餐、出门前准备大约45分钟,晨间复盘、回听前一天的微课、学习今天的微课大约1小时15分钟。8点出门。在学习完今天的微课后,立即换衣服、涂护手霜、润唇膏,换鞋出门,虽然名义上说,虽然理智上认为步行到办公室的时间是放松时间,是运动时间,是精力修复时间,但是心理上和身体上并不这么认为,总会有一种“我早晨学习了那么久,我已经有些累了,为什么你不让我休息”的感觉和想法。通勤这段路上,感觉头脑处于紧绷状态,再加上习惯性地快走(步行速度比较快,从初中起大概就这样子了),更加深了自己很着急、赶时间的感觉。
【今后的计划】
早晨听课后,增加10~12分钟的微睡眠。设置周一到周六7:45的“微睡眠-修复精力”的重复任务,列入日清单。给自己充分地修复精力的时间,让自己在出门时精神饱满,不再一味地追求8点前必须出门的刻板做法。
1.2.2 零食
每日坚果等天然、健康、小包装的食物,提供血糖补充精力。三餐+零食是精力补充的第二条路线。
【检查(亮点)】从学习体力精力管理之后,工作日每天上午9:30吃水果修复精力,下午14:30吃每日坚果修复精力。在家的时候会吃奶片或酸奶修复精力。
虽然对自己的身体缺乏觉知,感觉不出吃完零食水果后精力到底得到了多少修复。但是主动增加零食的精力修复时间,至少起到了让我站起来活动下身体,或者出去走走的效果,保证了我不会连续坐2、3个小时,这点已经很重要了。
1.2.3 休息、休闲
例如,起身倒杯水,闭上眼睛冥想(切断视觉信息,让大脑放松),不加班(做自己的事情,不同的生活方式),化被动式休闲为主动式休闲。
A.见缝插针休息
【实施&结果】
多个较短的任务结束后,或者一个较长的任务结束后,或者较长任务的中间,会起身去倒杯水,上个厕所。
与同事闲聊:偶尔下午3点左右如果办公室的另外一位女老师在的话,会闲聊几句,难以控制时间,多的时候会达到30分钟,感觉有点浪费。幸好大多数时候她都不在。
【检查(不足)】
闭上眼睛冥想、听音乐等几乎从来没做过。为什么没做?如果办公室里有其他人,会觉得戴耳机听歌或者闭目冥想有些奇怪,担心其他人的看法。这件事重要吗?这件事对我来说的精力修复效果如何?我不确定。
不擅长结束感觉时间有些久的闲聊。
不确定自己见缝插针休息是否充足。解析:1)“休息=偷懒”的认知还没有完全消除,所以担心别人对自己的看法,害怕当别人看到我在休息时认为我在偷懒,所以很多种休息方式不敢去尝试,也不敢增加太多休息;2)自己心里这一关,认为自己的工作时间不够。看《时间管理手账》时,作者提到全职工作的最低标准是每周工作35个小时,也许作者说的是毛时间,而不是纯时间,但是当我做了时间记录,发现我的工作时间远远低于这个数字时,我其实有些慌,即使不做时间记录我也知道自己工作时间不足,因为白天很多时候我都是用来学习精时力了,而不是用来做科研或者专业学习,但是为什么我没去做科研和专业学习呢?因为我不喜欢也逃避做科研,因为我2018年的焦点是精进目标管理、时间管理、精力管理,因为我计划第11周展开专业学习,我可以找到很多原因。但是即使我主动安排了专业学习的时间,而不是逃避、拖延,即使我主动放弃做科研,但是内心深处我还是底气不足的,我知道我没有做到我的所有职责。当我向别人介绍我的工作时,当我反思自己时,我清楚地意识到这一点。所以,我会苛责自己,如果是教学或其他工作,中间加入休息,我会很有底气,但是在工作时间学习,我会觉得“你都在工作时间做自己的精时力学习了,竟然还要休息,你是不是脸太大了啊”,这一点是我需要好好反思的;3)学习任务相对来说更具体、更清晰,任务数量多、源源不断,日清单上安排得也比较满,导致我想尽快完成,有时过于追求速度和数量,所以难以及时休息。
【今后的计划】
1)在制定学习任务时,事先通过甘特图、流程表等方式安排每日的学习任务,然后查看日清单中的其他任务,根据当天的时间、精力、各类任务的搭配将学习任务列入日清单,注意数量,追求质量。例如,既然每天早晨回听1次微课,学习1次新课,那么如果有其他需要回顾的微课,最好不要超过3节;阅读任务每天不贪多,1个小时为宜,注意I和A1、A2,拆为己用。
2)思考今后的工作之路怎么走。
3)休息≠偷懒,休息≠偷懒,休息≠偷懒。休息是为了恢复精力,为了让我们长时间、持续地、高效地工作、学习。当自己又不休息时,在纸上抄写这段话,直到能够知道且做到。
B.每日充电
【实施&结果】除了周三晚上必须坐班以外,其实工作日晚上不需要加班的。之前为了晚上在操场慢跑,回到家经常接近9点。10月份开始执行高效睡眠,将慢跑时间提前。再之后因为膝盖疼痛,取消了一切慢跑和快走,除了周三,基本上都是五点下班在食堂吃晚饭就回家了。所以不加班这点看似做到了。然而因为白天在办公室和晚上在家都在学习精时力,所以感觉我这种行为有点像别人在家加班做工作的事情。从这个角度来看,我可能没有做到每日充电,有时我的专注学习时间可以达到5、6个小时,如果当天几乎不安排工作任务,甚至达到9个小时。
【检查(不足)】
每日充电应该是专注-休息-专注-休息的节奏。如果白天都在专注地工作、学习,那么需要适当加入休息,找到自己的节奏。同时,晚上最好能够换换学习内容,或者做些跟白天不一样的事情,例如语言交换、与朋友小聚、与家人聊天、运动、外语学习、休闲娱乐等。
【今后的计划】
继续记录和规划“一日三分法”。
早晨~上午:精时力学习及实践
下午:本职工作
晚上:
一伙(家)人:外国朋友、中国朋友、家人聊天;
一个人:健康锻炼(散步、有氧运动、全身推拿)、休闲娱乐(网络小说、文学作品);学习成长之阅读思考(精时力书籍、其他书籍)。
为什么没加一群人?是因为之前尝试过周二、周四晚上去参加喜乐分舵的线下拆书课,然而晚上本来精力值就低了,四五十分钟的交通让我的精力再次下降,到了7、8点参与拆书时精力值已经非常低,很难做到集中精力去听拆书家的介绍,参与A1、A2环节。
C.休息日充电
【实施&结果】周末的两天中一般会有一天安排外出,一天居家。外出的话可以与日本朋友语言交换,与中国朋友吃饭、逛街、在公园散步、长椅上坐着闲聊,享受慢生活。另外一天,可能会安排一些生活上的事情,例如出门采购、大扫除,其余时间还是以学习为主。
【检查(不足)】一个人的时间太久有时候会有些寂寞,想要有人陪伴。
【今后的计划】找到另一半;增加与人相处的时间。
D.化被动式休闲为主动式休闲
本来没有列出这一点,因为虽然制定了看文学作品、看电影的“化被动式休闲为主动式休闲”的方案,但是不知道是因为怕做这件事,还是因为真的把时间安排得比较满,从计划到现在都没看过文学作品……
然后,忽然间想到了一个可以写的地方。
【实施&结果】在回顾日清单的连锁任务时,我罗列了10月、11月的日程类任务,制作了表格,分为事前、事中、事后,然后我发现里面有几个是人际交往的日程,包括与外国朋友的语言交换,与中国朋友的聚会。事前任务的确很明确,提前商量好见面时间、地点,提前商量好行程及吃饭的地点等。如果是线上语言交换,会先复制聊天记录的模板,然后列几个备用话题;如果是线下语言交换,会带着活页纸过去,然后利用早到的时间,写下时间、地点、人物,偶尔会写可能用到的话题。然而,我发现,事后的任务都是空的,在这些日程类任务上,我从来没安排过事后任务。这引起了我的重视。因为上上周和上周都在跟着崔律学习四化篇,让我想到我可以增加事后复盘,于是我在原有聊天记录的模板基础上增加了事后核查清单与事后复盘,增加了事前的备用话题准备栏。事后复盘我模仿了崔律微课的课后实践日志和PDCA复盘,并且在学习了幕布这个新型工具之后,我突然有了灵感,用新的工具实现新的事情,所以在幕布上专门制作了语言交换、人际交往后的复盘笔记,为了简便,又将语言交换分为线上和线下。从11月3日开始启用了这几个复盘笔记,感觉还不错。
今天在写“化被动式休闲为主动式休闲”的复盘时,我突然间想到“与朋友聊天”也是被动式休闲,我这种事后复盘的增加可以算作“化被动式休闲为主动式休闲”,从中有所收获、有所成长。
【今后的计划】养成人际交往后写复盘的习惯,每次将人际交往的日程类任务列入日清单时,记得在后面增加一个该任务的事后复盘提醒。
【我的思考】不要拘泥于崔律微课上举的例子,认为只有看电视剧时推理、获得新知等是化被动式休闲为主动式休闲的方法。崔律是给我提供一些参考,并不是限定我们的思维和行动。所以,要结合自己的实际情况,找到自己的被动式休闲,想办法对其进行转化。
1.2.4 增加轻运动时间
忙碌、艰苦的工作之前或者之后,穿插轻运动,快速提升精力,释放压力和焦虑情绪。
【实施&结果】下午的精力恢复任务其实是“坚果|绿地散步”,我的初衷是边吃坚果,边去楼下的绿地散步3圈,既有零食,又有运动,双管齐下。然而多数情况下我都选择了吃每日坚果这项更简单的精力恢复的方法,而没有去楼下散步。原因与见缝插针休息的反思类似,大概还要增加一条,就是逃避做相对困难的事情,过去我的原则大概是“能不动就不动,能躺着绝不坐着,能坐着绝不站着,能站着绝不走着”大概吧,这也许就是为什么腰椎间盘突出症选中了我的原因。
【今后的计划】将日清单的“坚果|绿地散步”任务改名为“绿地散步+坚果”,顺序的更改意味着重要性和优先级的变化,看看自己能不能更好地执行。
见缝插针休息时活动下身体,扭扭脖子扭扭腰也是一种选择,只要办公室没有其他人的话,或者像朋友一样带着办公室的人一起跳广播体操(对我来说,大概是恐惧区的事情了,惊恐)。
1.3 增加空白时间
给大脑一点空白时间吧,让它休息一会儿。让思考脑休息下,然后让存储脑带来创意。
【检查(不足)】几乎没有过空白时间,我感觉我就是把所有时间都填满的典型表现。
【今后的计划】
1.4 增加思考时间
【实施&结果】年、季度、月、周、日都有计划和复盘环节,属于整体思考的一种,不限于工作。
【检查(不足)】第单个领域、单个任务的思考不足;对更长远的未来的思考不足;对工作的思考不足。
【今后的计划】
1)第43周开始在制定下周周计划时增加了细化周度重点任务,分析和分解任务,制定任务推进记录笔记。对周度任务的集中思考可以帮助我将任务做的更好;
2)提升维度,从月度、季度、半年、年的角度找到重点任务,从上到下分解并且安排好在什么阶段做什么。
3)每周五下午GTD每周回顾时花时间思考下更长远的未来。
2.我在实践中的亮点:
已经融合在第1部分了。
3.我的疑问(周六答疑) :
无
4.其他想说的话(如有):
由于调休,上周日到今天都是休息日,休息日之前我的计划是:周日上午语言交换、学习及复盘,下午外出社交,傍晚与朋友共进晚餐,然后返回家里,学习或者复盘;周一、周二以在家的学习和拆书准备为主。
实际情况:周日与计划一致,在地铁上还充分利用了时间,完成了时间记录微课的笔记及课后实践日志的回顾。
然而,因为有快递到了,师傅还提醒如果不及时取,之后大量货物堆积很难找到。所以我调整计划,周一到办公室学习和做拆书准备。然后,早晨又增加了中午与朋友在学校附近聚餐的日程。后来,聚餐完去取快递,发现东西特别多,加上要把打包的饭菜带回家里放到冰箱,所以直接骑共享单车回家。既然回家了,就在家里进行了25分钟的午休。午休醒来后本来应该回到办公室做拆书准备的,因为拆书家成长手册和《时机管理》都已经在早晨带到了办公室。然后考虑到非常疲惫,天气又不太好,晚上需要解决带回来的饭菜,再加上距离晚餐时间也就两三个小时,过去办公室反而有点折腾,所以调整了日清单,将周二的学习任务与周一的拆书准备任务做了调换。然而事实上效果并不是很好,因为一天内回听了7节时间记录的微课,超出预计的3~4课,导致头脑发昏,难以沉下心来。后来关上电脑回顾的时候很多内容都不太记得。
周一晚饭后将原定8点的轻松一刻任务提前到5点半,边吃瓜子边看了在看的小说的一两个故事,放松娱乐了一下。学习完又刷了下手机淘宝,跟朋友在微信上聊了会天,之后进入睡眠前例行程序。
周二早晨起来后,感觉很疲惫,一方面是休息日学习时间长,跟平时的生活方式几乎类似,心理上渴望好好地长时间放松娱乐一下;另一方面感觉自己在回顾和反思时间记录的微课和实践情况时总觉得哪里不够好,但是还没有想清楚,有点迷茫;三是在学习微课时,看到别人的思考、实践中的亮点,看到别人成长得那么快,感叹自己成长速度慢,思考得比较浅,觉得有些焦虑。早晨出门到办公室的路上,感觉脚步很沉重,心情也很沉重,不断地问自己:“我想要的到底是什么?什么对我来说更重要?”发现自己在此时此刻最渴望的是好好过过休息日,好好放松一下,而不是用学习来填满休息日的每一分钟、工作日的每一分钟。于是,到了办公室,在清空收件夹之后,设定闹钟25分钟开始看之前追过但是没追完的小说,由于已经两个月没看,所以积累了很多更新量,实际上闹钟响起才看了一半,看完用了59分钟。这样做之后,觉得心情平静了很多,毕竟想要放松娱乐的心理欲求被满足了。之后,开始执行日清单的各个任务。
有时会想,我是在拖延CSZB的任务吗?可能是吧,这个对我来说处于学习区和恐惧区之间,距离舒适区有老大一段距离,让我感觉不自在。然而这是真的吗?
精时力学习了那么久,总觉得自己还是半瓶水咣当,不过这也说明,我有很多可以继续学习和践行的呢,转换思考的角度也许更好一点吧。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