听说名媛荟的课堂上听课者只有5人,一位朋友慨叹:“这课怎么讲啊!”我说:一切照旧,只是讲课的方法略作调整罢了。
其实,前天下午只有两名会员参加,其余三位属于主办方的负责者。
我的讲课按部就班,3个小时的时光依旧轻松愉快。
想想这十多年来,我讲过的课堂大大小小也该逾千了吧?多者数千人,我如明星一般被注视;少则十几个,就面对面地坐着。
没想到这次会少到只有两个人,的确是不能再少了。
可能有人会问:你只管讲课便好了,和人多人少有毛关系?讲者怎么那么在乎听众数量的多少啊?难道人越多,讲得越好吗?
对多数老师而言,事实还真就这样的:人越多,发挥得越好;人少,有时候就不知道该怎么讲了。
人多人少的情况我当然都不只一次地经历过,对这种现象的心理学解释也是熟悉的。
1965年,美国心理学家提出了“优势反应强化说”,认为他人在场,个体的动机水平将会提高,其优势反应易于表现。
优势反应就像我已熟练掌握的讲课,反来复去念叨了无数次,一旦张口便可以倒挂长江且不假思索。在人多时我尽管不换药,但汤却得不断地加啊加啊加啊!
之后的社会心理学研究表明,我那人多时便努力加汤的表现,其实是我想通过竞争动机和他人对我评价的认知获得社会促进的效果。
这话有点拗口,但我不想讲的再通俗一些,否则便有失准确。
“他人在场,唤起个体对他人评价的认知。个体在成长过程不断地受到他人评价,并逐渐学会关注他人评价,赢得他人好的评价。在场的他人也许对活动并无多大兴趣,但活动者却以为他人正在评价自己,于是激活竞争动机,产生促进作用。”
以上表述是教科书上的原话。
就这个学说,我曾经多次考察过自己的学生,看他们理解的深度。遗憾的是,多数人满足于这个学说的具体内容,却把在表述这个学说时所用的那个关键词“却以为”给忽略了!
“却以为”,即是“却误以为”,是一种主观判断;从某种意义上讲,是一种积极的错觉(positive illusion)。
意思是说,我讲课时,听众可能对我所讲的内容不感兴趣,但是作为讲者的我“却(误)以为”听众正在关注着我,我就会越讲越来劲儿。
我讲课的激情高低,是和听众的关注,紧密相关的。
但相关的,不一定是必然的。比如现在的我,在讲课时便不在乎听众的多寡了。
我渴望一个万众瞩目的舞台,这个舞台也真的曾经属于我。但岁月让我明白了,一个成熟的讲者是不能因无人喝彩而有失水准的,因为他已接受了孤独、克服了寂寞。
是的,I'm alone,not lonely!我孤独,但不寂寞。
心理学家解释说,孤独是内心有人而对身边无人的一种遗憾,寂寞则是因心中无人而对身边有人的饥渴。
心理的成长便是往心中装人的过程;装的人多了,你便孤独而不再寂寞了,也就不太在意外在的目光和别人的说三道四了。
今天和明天,我在泰安为咨询师们作专业培训。会有多少人听我讲课呢?临来之前我没有问过。
我只尽力讲课,不管听众几何。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