习惯有好与坏之分。
好习惯的重要性每个人都知道,但是要克服人的劣根性却并不是一件那么容易的事。成年人可以通过内在的自我觉醒和约束来实现目标,而孩童则一般需要外界的指导,甚至强有力的干预才能凑效。
所以,作为家长就要学会观察和思考,充分了解孩子在每一个成长阶段的心理变化,抓住一切合适的机会进行有效引导,再加以持续不断地激励,才能使孩子养成良好的生活和学习习惯。在这一点上,我是深有感触。
我家的刘小畅同学自小体弱多病,上幼儿园的时间屈指可数,基本是在家里散养着,结果养成了很多自然、随意的习惯。
一转眼十岁了,他既是一个吃嘛嘛香、热爱运动的阳光少年,也是一个爱偷懒、爱玩电游的小调皮。
我并不是个处女座的妈妈。对于他的不自觉,自控能力差等问题,我能理解和接受,毕竟很多人穷其一生也无法学会自我管理,这可能会需要更长甚至用一辈子的时间来修炼。但是每每吃饭时,看到他胡乱地抓着两只筷子,费力地夹菜的样子,我就有些莫名地烦躁。
握好筷子很难吗?他为什么就不愿意改改呢?我一直搞不明白问题究竟出在哪里。
全家人的示范动作都很标准,当初教他的方法和度娘讲的也并无二致:“你要把两只筷子分别放在中指和无名指上,用食指、中指和大拇指配合拉动上面的那只筷子,这样才能把东西夹稳。”
他总是瞪大着眼,看上去很认真,然后学着把筷子握在手指中间好一通比划,却不知为什么到最后变成了一个这样别扭的姿势。
从前吃饭的时候,我一看到他就忍不住唠叨:“小畅,筷子拿得不对!”他也尝试着调整姿势,但由于一时掌握不了使力的方法,饭菜反而更不容易夹起来。于是他就会气急败坏地大叫:“我不改!就不改!”
长辈见了,纷纷出面维护他:“孩子能自己吃饭就可以了,好多人都不会握筷子不也一样吃饭,你这样较真做什么呢?”我无言以对,只得悻悻作罢。
还有一次,我们带他参加朋友的聚餐,同桌的人也笑着说他筷子抓错了,告诉他应该如何改正。没想到这孩子傲娇起来,真是演技一流。只见他冷冷地保持着自己固有的姿势,一副充耳不闻、无动于衷的样子。
我不禁有些灰心,但还是暗暗地寻找机会,盼望着某一天他突然开了窍,不再傻傻地拒绝改变和成长。
上个月,刘小畅班上组织了一次野炊活动,他和同学们一起煮饭炒菜,玩得很开心,回来后兴致勃勃地和我们分享他们活动的照片。
我们一边翻阅,一边评论,刘小畅沉浸在愉快的回忆中,咯咯咯地笑个不停。当我看到一张很多孩子聚在一起抢菜的照片时,忽然心里一动,就问他:“杨老师做的小炒鸡是不是很好吃呀?看你们抢得好欢啊!”
刘小畅使劲地点头:“是的,超级好吃!可惜我只抢到了一块鸡肉。”
嗯,这正是我想要的回答,我心中暗喜,有种小计谋即将得逞的预感。
“你知道为什么抢不赢吗?”我望着他的眼睛很认真地说,“因为你不会握筷子。你看吧,女同学手巧你比不上,但健鹏、小小这些男孩子不是也都抓得很好吗?”
他一听,赶忙拿起照片仔细地研究起来,看了半天,发现我说的没错,只好沉默了。
见他情绪还算平和,我决心趁热打铁,继续说:“小畅,这和打羽毛球是一个道理。你会打球,爸爸妈妈也会,但为什么我们赢不了你呢?因为你有教练的指导,掌握了正确的方法,而我们只会一顿乱打,所以每次都被你秒杀了。”
见我夸他球打得好,刘小畅立马又开心地笑了。于是,我乘胜追击,进一步打消他的顾虑:“小畅,其实改变一个动作一点都不困难,科学家说只要7天时间就行了,如果能坚持21天,妈妈保证你可以和其他小朋友一样把筷子用得又快又稳。你愿意试试吗?”
刘小畅思索了一会儿,终于轻轻地点了点头。
晚餐的时候,他主动调整了姿势,一个人悄悄地练习起来。我们假装没发现,还是象平常一样吃饭。他见大家并没有特别关注他,反而更放松了,动作也慢慢地协调起来。
惊喜来得太突然。七天很快就过去了,刘小畅果然基本掌握了握筷子的正确方法。
那个周末,我们回了趟老家,见他和小表弟玩游戏,我趁机建议搞一个用筷子夹花生的比赛,他们愉快地接受了。看着刘小畅越来越娴熟的动作,我长长地吁了口气,多年来的心结总算解开了。
花十年的时间才教会孩子握筷子,似乎并不是件值得夸耀的事,但我却感觉从中深受启发。孩子习惯的培养,对父母来说是一场持久的心理战。
家长首先需要有耐心,克服焦虑和盲动,持之以恒,才能静待花开。其次是用心,在孩子的成长过程中要特别关注他们的情绪变化,懂得维护他们的自尊,同时善于抓住机会,积极地进行引导。而最重要的是爱心,也许我们已经付出了很多,但孩子迟迟不能变成期望的样子,总有着各种各样的不完美,请记住他们不是展览品,每一个孩子都是世间独一无二的珍宝。
什么是最好?就是我们一直都在努力变得更好。
不是吗?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