图文 | 王學藝
常说烟火人家,冒烟的家才是有生机的家,要是说谁家不冒烟了,也就意味着这家人去屋空现凄凉了。
农耕社会的冬天,庄户人家取暖是靠随机烤火。它不像欧美的壁炉那么优雅,也不像新疆“早穿皮袄午穿纱,围着火炉吃西瓜”那么潇洒。连煤都舍不得烧的年代,谈暖气就更是个笑话。
普通庄户人家取暖形形色色。比如烧锅做饭就是个好活,因锅底洞有火暖和,哪儿有温度人自然就往那里跑。最早多数家庭都有个火盆,和面的大瓦盆子倒扣,上面敷上厚厚的泥胎,太阳底下晒干拿掉瓦盆就是火盆了。
这火盆一个冬天都在堂屋当门放着。乡下人烤火材料自然是庄稼秆,点着放里边火烧的集中,又不会弄的地下满是火星,安全方便实用。
木匠人家会烤锯沫,这东西不冒明火,特耐燃,整个冬天火盆都烧着,屋里舒服暖和。
没这个条件的人家,除了庄稼秆有烧树疙瘩的,这家伙同样可燃点低耐烧,就是没锯沫可不间断保持温度。
这两样东西烤火都有个共同点儿,就是冒烟多,着不透就狼烟洞地冒起来,能把人熏得满眼流泪往屋子外窜,这火烤的就有点儿适得其反了。
玉米秆、豆穰子是轰隆隆一阵着,时间短任务快,着完暖烘烘一阵儿宣告结束。
再耐烤的算是棉花杆,它材质接近木头,可燃性强,火力也大,余火延伸时间也略长。
但并不是每家都天天有火烤。这些多是家里有了外来人,或重要客人招待才烤。庄稼秆是庄户人储存起来平日做饭用的。民以食为天,冷点不要紧,饿肚子才是天大的事儿,吃饭可比烤火重要。
冬天若谁家冒烟了就是烤火了,左邻右舍的孩子就会跑去凑热闹。
印象最深是小孩烤火闯下大祸的。幼小年少懵懂无知,平时见大人们烤火,也去模仿着比葫芦画瓢。偷了五保老婆婆的火柴,为了不使大人看见,就跑到村外集体麦秸垛旁点了起来。
麦秸垛近在咫尺,地下就是撒连起来厚厚的碎麦秸,孩子哪知什么利害。他们在旁边一点着,火就蔓延开来,一下子就引燃到了大垛,熊孩子们傻了眼,瞬间作鸟兽状散去。
麦秸是经夏天反复暴晒后打垛堆积,集体几十头驴骡牛马整个冬天的伙食就指望它了,这一烧你说事儿是大还是小吧!
村里人发现后乱了套,还有人鸣锣奔走大呼小叫。男女老少端盆子提桶齐上阵。架子车拉着柴油机水泵一路小跑到机井旁。一场灭火的人民战争即刻打响,上级干部第一时间抵达现场,这场火烤的足够热闹,足够大了。
日常烤火出事儿的也不少,烧着房子是常见的,严重的甚至还有人被烧伤亡。
要不古时候那些打更人,半夜三更吆喝“防火防盗”就是这么个来历。不过后来采暖逐步让煤取代,防火防盗就又加上了防煤气中毒。
如今有了电热和空调,围着火盆烤火的时代也就一去不复返了。
心的温暖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