徐杰/ 教学设计的逻辑2:课堂活动要有节奏感
原创 徐杰 杰哥的精致语文 2023-11-12 00:01 发表于江苏
所谓的“节奏感”,就是课堂活动要讲究轻、重、缓、急。
曹文轩先生说过,读书犹如跑马,有时需要快马加鞭,又是需要勒马细看,这全凭教师的眼力和功夫。这里的“跑马”,强调的就是教学环节的快慢问题。
古人也有类似的论述。说的是绘画艺术“疏可跑马,密不透风”,这里的疏与密,其实也可对应课堂活动的轻与重。
有些老师的教学设计,太密。他们总想着多教一些东西,总觉得这个要教,那个也要教,这个可能要考,那个可能也要考……于是不断做加法,在一节课里塞了很多的东西,殊不知,处处是重点,也就没了重点。
重点要教的东西,也只有跟次重点或非重点的环节在一起,它们的“重点”才能被凸显出来。比如,有老师执教《苏州园林》,发现这篇课文中四个“讲究”领起的四个语段,都很重要,于是力图在一节课上对这四个语段进行精读。这个出发点固然是好的,但仔细一想,四个语段的精读,每个语段也就分配十分钟,这样的平均用力,课堂是没有节奏感的,每个语段的精读,都是浅尝辄止的,为啥?时间不够。
优化上述教学设计中的问题,其实很简单。四个语段,精读其中的一段,比如“讲究假山池沼的堆叠”一段,设计有层次的2-3个小活动(15分钟);然后,连读另外三个语段,找出突出“图画美”特征的句子(3分钟);再把这些句子进行比读,对比分析它们分别侧重“图画美”的哪个方面的美(8分钟);最后给四个语段拟写一个含“美”字的小标题,自主交流与评价(15分钟).
优化之后,我们无论是从时间额分配来看,还是从语言活动的形态来看,因为有了轻重缓急的处理,课堂活动的效果肯定要比平均用力好得多。
平均用力的教学设计,缺乏节奏感,课堂活动形态单一,也容易导致节奏感的缺失。
比如,有老师执教文言故事《狼》,自读课课型,采取“圈点批注”的活动形式。一节课都在“圈点批注”:先是圈点批注故事的起因、经过、高潮、结局;接着圈点批注屠夫和狼的人物形象;最后圈点批注课文最后一句的理解。这样教当然也是可以的,但总觉得手法单一,课堂节奏感不强。
优化一下这个教学设计呢?保留第一个的圈点批注活动;屠夫和狼的人物形象分析,可以通过“补白心理”这个活动来达成;至于第三次圈点批注,主旨挖掘,可以改为“思辨品读”(禽兽之变诈几何载?由此看来,狼表面看起来是黠的,其本质是蠢的,这“黠”里面的“蠢”,你发现了吗?)活动形态略略变化,学生学习不觉平淡枯燥,从学习心理和学习情绪两方面来看,当然也是得益于课堂活动的节奏感。
阅读 1391
杰哥的精致语文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