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拉撒他
台风天看了宫崎骏的《風立ちぬ/The Wind Rises》,台版翻译为《风起》,大陆翻译为《起风了》,各有妙处。
前者掷地有声,以强烈的动词终止。是表示风已经起来了,一种既成事实的风起云涌的状态;
后者则略显得轻描淡写这一已经发生了的事实,一种无法掌控的淡然。
这两种不同面向都是电影要传达的,就从矛盾开始思考起。
现在听著<花若离枝>,丝丝轻快的旋律让人想问候一句,你好,忧愁。
从大正走入昭和时代,1920年代那个受困于不景气,疾病与大地震的日本,连生存下去都极为辛苦的年代,紧接著步入战争时刻,影片就是存在于这样的时空背景之下。
我们出生于和平年代的人是无法想像的那一句:「Le vent se lève, il faut tenter de vivre!」(在起风之时,唯有努力生存。)——法国诗人保罗瓦勒里《海滨墓园》(Le cimetière marin)所带来的沉重与坚韧感。
但是想想,"无论如何都要活下去"的信念在战争年代就是大众对大时代社会的最普遍的反抗方式了。
那种执著,是我们可以拿来的。
男主堀越对于飞行梦想从一而终,他明确设计飞机的目标之后,就剩下的就只是把背影留给地平线般的奋斗。
从东京帝国大学航空工学第一名毕业,进入三菱企业工作,远赴德国留学参访,称为一名战斗机设计师,一路研究摸索……
对于梦想的投入真实而踏实,虚幻的是激励的梦境,日式的奋斗历程让人热血。
前半段的平静叙述那真实近乎枯燥的用功,刚好穿插在我迷茫定位期,是有勉励作用的。
如果是我,一定不会只看到飞机的美丽线条,迷人弧度而狂热痴迷,我会纠结意义与价值,不断追问「为什么」?
比如制造飞机的用途,是让热爱天空飞行的人们享受自由之风而欢乐,还是被国家收购投入军事引发战争流血冲突?
然后就在多元价值观冲突下,郁郁不得志,并且从未付出行动过。
这种一意孤行的态度确确实实是我缺乏的,也需要学会先做再说的雷厉风行。
"有许多“真正的左翼”批评宫崎骏过分强调理想之“美”,有意识地要将对于战斗机的执著追求与对战争的价值判断剥离开来。科学合理的英雄应当是在追求理想的同时还坚持反抗的。
换言之堀越对军国主义是顺从的。的确与那些戏剧衝突十分鲜明、颂扬捨身取义的作品相比,《起风了》的态度显得模棱两可,这与宫崎骏自身的战争体验也有很大关系。"
模棱两可不代表碌碌无为。相反,只有坚持做下去,才有余地,可进可退。
就算结局是无言甚至残酷的:缺乏人性的狂热投入,换来的还是支离破碎的家庭与社会,梦想的飞机再也飞不回来,一头栽进深渊。
然而,面对不美好的结局,唯一能够安慰自己的,就是当问道自己努力了吗,一句肯定的回答。
你的十年过的如何呢?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