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我意识的能力,即思考自己的思维过程的能力
如果我们仅仅通过“社会之镜”,即时下盛行的社会观点以及周围人群的意见、看法和思维方式来进行自我认知,那无异于从哈哈镜里看自己
因为,这些零星的评语不一定代表真正的你,与其说是影像,不如说是投影,反映的是说话者自身的想法或性格弱点
想象力——超越当前现实而在头脑中进行创造的能力;良知——明辨是非,坚持行为原则,判断思想、言行正确与否的能力;独立意识——基于自我意识、不受外力影响而自行其是的能力
个人行为取决于自身的抉择,而不是外界的环境,人类应当有营造有利的外在环境的积极性和责任感
刺激与回应之间选择的自由:即自我意识、想象力、良知、独立意志
积极主动地人不意味着对外界刺激毫无感应,只不过他们会有意无意的根据自己的价值观来选择对外界物质、心理与社会刺激的回应方式
人生有三种主要的价值观:一是经验价值观,来自自身经历;二是创造价值观,源于个人独创;三是态度价值观,即面临绝症等困境时的回应
人性的本质是主动的,人类不仅能针对特定环境选择回应方式,更能主动创造有利环境
积极行动不同于积极思考。我们不但需要面对现实,还要面对未来。但真正的现实是,我们有能力以积极的态度应对现状和未来,逃避这一现实,就只能被动的让环境和条件决定一切
影响圈——关注圈内可以被掌控的部分就是影响圈
积极主动的人专注于影响圈,他们专心做自己力所能及的事,他们的能量是积极的,能够使影响圈不断扩大、扩张和成长
消极被动的人则全神贯注于关注圈,紧盯他人弱点、环境问题以及超出个人能力范畴的事情不放,结果越来越怨天尤人,并不断为自己的消极行为找借口
我们不必担忧外界条件,只要先从自己做起,就可以化阻力为助力
积极主动的人虽然更看重自己的影响力,但他们的关注圈往往不小于影响圈,这样才能有效发挥影响力
我们面对的问题可以分为三类:可直接控制的(问题与自身的行为有关),可间接控制的(问题与他人的行为有关)和无法控制的(我们无能为力的问题,例如我们的过去或现实的环境)
可直接控制的问题:通过培养正确的习惯来解决
可间接控制的问题:可以通过改进施加影响的方法来解决,例如采取移情方式而不是针锋相对,以身作则而不是口头游说
无法控制的问题:要做的就是改变面部曲线,以微笑、真诚与平和来接受现实
把外在环境视做问题症结的想法本身就是问题,应该说是我们给了外部环境控制自己的权利,这种由外而内的求变的思维方式就是以外在环境改变作为个人改变的条件
积极的做法应该是由内而外的改变,先改变个人行为,让自己变得更充实,更具创造力,然后再去施加影响改变环境
强调“错不在我”的做法本身就证明了你是个连自己都无法保护的受害者,自然更谈不上影响对方,不断的指责不但无法使人改过迁善,反而会令人恼羞成怒。
真正有效的策略是从自身能控制的方面着手,也就是先改进自己的缺失,努力成为模范妻子或丈夫,给予对方无条件的爱与支持。我们当然也盼望对方能感受这份良苦用心,进而改善自己的行为。不过对方的反应如何,并非重点所在。
如果遇上实在无能为力的状况,保持乐观进取的心态仍是上上策,不管快乐和不快乐,同样积极主动。有些事物不是人力所能控制,但我们仍可以保持内心的愉悦或外在环境的愉悦氛围。对力不能及之事泰然处之,对能够改变的则全力以赴。
原则制约我们的行为,顺之则产生积极效果,逆之则导致消极后果
对待错误的积极态度应是马上承认,改正并从中吸取教训,这样才能真正反败为胜
影响圈的核心就是做出承诺与信守诺言的能力,积极主动的本质和最清晰的表现就是对自己或别人有所承诺,然后从不食言。
承诺也是成长的精髓
两种能够直接掌控人生的途径:一是做出承诺,并信守诺言;二是确立目标,并付诸实践
知识、技巧和意愿都位于影响圈内,改善其中任何一项都会改善三者之间的平衡,三者的交集越大,说明我们对于习惯及其原则的修养越完善,就越能够以崇高的品德实现平衡而高效能的生活
学会做照亮他人的蜡烛,而不是评判对错的法官;以身作则,而不是一心挑错;解决问题而不是制造事端
对于别人的缺点,不要一味指责。别人是否履行职责并不重要,重要的是自己的态度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