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文网首页
《非暴力沟通》

《非暴力沟通》

作者: 昵昵明香 | 来源:发表于2018-09-13 13:57 被阅读0次

    夫妻感情最大的威胁,不是来自花枝招展的小三,而是难以沟通的鸡毛蒜皮的小事。

    这个感悟,来自我的一位女性朋友青姐。前几天闲聊家常,她说起了这句感慨的来由:

    有个周末,青姐丈夫下厨张罗了一桌好菜。但青姐发现,燃气灶的面板上,有很多炒菜时溅出的油星。

    “不是和你说过吗,炒完菜顺手拿抹布把灶上的油擦一擦,不然时间长了更难清理。”

    “忘了擦,下回我记着就得了。”

    “你老是忘!我的话你从不当回事。”

    “你怎么这么麻烦啊,以后我不做饭了,省得你生气!”

    青姐说,现在回想起来很奇怪,也不知当时俩人怎么就吵起来了,最后还上升到“你永远不听我的”、“你永远不想着为这个家多做点事”这种高度。

    类似的经历,也许“书米”们多多少少都有过。

    情侣、夫妻、亲人、同事、上下级……我们在每一种关系里,都希望彼此能良好沟通,可每每却把小事变成了大吵,还指责对方“情商太低”。

    “好好说话”这件事,真就那么难吗?

    今天书单君想和大家分享的,就是一本教我们好好说话的“沟通圣经”:《非暴力沟通》

    作者马歇尔·卢森堡博士,是世界知名的沟通专家。他的这本书有多神呢?反正读完之后,书单君觉得自己的情商都提高了一大块……

    - 1 -

    用非暴力的方式表达自己

    中国有句古话:好言一句三冬暖,恶语伤人六月寒。

    马歇尔博士也有类似的观察:很多时候,我们并不认为自己所说的话是“暴力”的,但确实会引发自己和他人的痛苦。

    比如——

    老师批评学生:“这道题你会做,为什么不愿意给同学讲解呢,我觉得你很自私。”(道德评判)

    家长逼婚子女:“今年必须找到对象,不然就别回家过年。”(强人所难)

    网友评论文章作者:“小编写了好几个错别字,你们比某某公号水平差远了!”(进行比较)

    ▲  长按图片保存可分享至朋友圈

    而马歇尔博士所倡导的“非暴力沟通”,带给人的完全是另一种感受。

    它的整个过程,包含四个要素:

    首先是“观察”。不管是否喜欢,说出你所看到的正发生的事情,但不要作“好”或“坏”、“糟糕”或“愚蠢”之类的判断或评估;

    接着,表达“感受”。比如害怕、喜悦、开心、气愤等等;

    然后,说出是怎样的“需要”,导致了这样的感受。

    比如,对于炒完菜不擦灶台这件事,青姐可以这样和丈夫沟通:

    “亲爱的,我看见燃气灶上的油星又没有擦,其实我上周提醒过你的(观察),这让我不太舒服(感受),因为我很看重厨房的整洁卫生,以及你对我说过的话是否在意(需要)。”

    接着,她可以立即提出非暴力沟通的第四个要素——具体的请求:“现在你能否顺手把燃气灶擦一下?”这样一来,丈夫也知道具体该怎样做,来满足她的需求了。

    整个非暴力沟通的过程,可以用一个公式来概括:

    观察+感受+需要+请求=非暴力沟通

    这个过程的重点,是感受和需要。很多沟通之所以失败,就是因为人们往往不是直接表达感受和需要,而是喜欢表达批评,以为对方能从批评中理解自己的需要。

    比如,一位妻子和丈夫说:“我让你下班的时候带瓶酱油回来,可是你忘了。怎么这么烦啊!”丈夫一听就火了:“烦什么,你怎么不去买!我每天工作那么忙,哪能记住这些破事。”然而,通过批评来提出主张,对方的反应很可能是申辩或反击。

    其实,妻子的意思是希望丈夫马上出去买一瓶酱油,但在丈夫听来,她的话里可能完全是指责和批评。如果采用非暴力沟通的方式,她可以这样表达:

    “我让你下班的时候带瓶酱油回来,可是你忘了(观察),我有点着急(感受),很想做我们爱吃的红烧牛肉(需要),你可以现在去买一瓶吗?(请求)”

    - 2 -

    倾听到底听什么?

    沟通有两方面,一方面是表达自己,另一面是倾听他人。

    我们往往看重前者,以为后者是不用学就会的。实则不然。

    大家可以先感受几组倾听者的糟糕回复:

    妻子一边照镜子一边向丈夫吐槽:

    “我的天,没想到我都胖成这样了,看我这大象腿!”

    “嗯,确实有点粗。我听说敲打穴位能瘦腿,你要不试试?”

    女友向男友倾诉面试的遭遇:

    “唉,你不知道我有多倒霉,和我分在一个讨论小组的人,不是北大的硕士就是清华的博士,我肯定要挂了。”

    “你这算不了什么,我上次面试,同组的人全是剑桥、牛津的!”

    孩子给父母打电话倾诉情场失意:

    “妈,我失恋了,心里很难受。”

    “哎呀,失恋很正常,别难过啦,开心点,还有更好的姑娘等着你呢!”

    先别笑,回想一下,当别人开启倾诉模式的时候,你是不是首先想到的,也是给出建议、安慰,或者自说自话呢?

    这是大多数人在倾听时都会犯的错误。我们常常以为,在亲友感到痛苦时,我们应该想办法使他们好受一点。然而,急于采取行动使我们都没办法充分体会他们的状况。

    实际上,在非暴力沟通中,倾听他人意味着,放下已有的想法和判断,一心一意地体会他人——体会他人的感受和需要,并试着用疑问句确认我们的理解是否到位。

    ▲  长按图片保存可分享至朋友圈

    书里有这样一个例子:

    一位女士在参加非暴力沟通培训班后不久,到一个医院做义工。

    有一天,护士们请她去和一位老太太谈话。护士们告诉她:“这老太太可怪了,一点不听话。我们告诉她病不重,只要吃饭就能好转。可她不听,整天坐在屋子里自言自语‘我不想活了’、‘我不想活了’。”

    这位女士见到老太太时,发现果然如护士所言,她呆坐在房中,不停地念叨“我不想活了”。

    她问道:“您的意思是,您不愿意活下去了?”

    老太太很惊讶,不再自言自语,开始向女士倾诉自己有多么痛苦。

    女士继续表达着她的理解:“我很能明白您的感受,您是不是觉得疾病让您失去了生活的乐趣?”

    很快,她们就感受到彼此的情意,手挽手坐在一起。当天晚上,老太太就开始吃饭、服药,情绪也好了很多。

    在这个故事里,护士们都一直在安慰、说服老太太,给建议让她接受治疗。但只有这位女士体会到了她真正需要的东西——她需要有人能理解她深深的绝望。

    同理,当妻子抱怨自己身材走样时,她的需要可能是丈夫表达对她的肯定,给予她安全感;当女友倾诉自己面试过程的艰难,她可能是希望男友能理解她对未来的隐忧;当儿子告诉母亲自己失恋了,他可能只是想倾诉出苦闷和委屈,希望有人能理解他为这段感情的付出。

    - 3 -

    怎样夸人才走心?

    除了表达对他人的请求、倾听他人的感受和需要之外,非暴力沟通还有一个重要的应用,那就是表达感激和赞扬。

    没错,赞扬也有可能造成人与人的隔阂。比如下面这些赞扬的话,是不是听起来就怪怪的——

    “你真是个细心的人。”

    “你这人真不错,昨天开车送我回家。”

    “你这份报告写得真好。”

    之所以听起来有点怪,是因为表达赞扬的人,没有说出内心感受,而是把自己放在了裁判的位置来评判他人,有一种希望获得利益的目的性在其中。

    非暴力沟通表达感激的方式则包含三部分:

    对方做了什么事情,使我们的生活得到了改善;

    我们有哪些需要得到了满足;

    我们的感受如何?

    比如,怎么向操持家务的妻子表示感激?“老婆,你真贤惠”?

    NO,NO,书单君建议你这么说——

    “亲爱的,这段时间我经常出差,你又要接送孩子,又要照顾爸妈,真是辛苦了。(观察)有你在,我很安心,才能集中精力处理工作。(需要)现在我觉得特别幸福,谢谢你!(感受)”

    - 4 -

    爱别人,也爱自己

    也许你已经注意到了,非暴力沟通对“感受和需要”特别强调,无论是表达自己,倾听他人,还是表达感激,“感受和需要”都是核心。生活中那些没法“好好说话”的聊天,基本都是因为双方对彼此感受和需要的漠视。

    通常,非暴力沟通可以让我们关注到别人的感受和需要,但更重要的应用,其实是爱护自己,倾听自己的需要。在马歇尔博士看来,非暴力沟通不是改变别人,使他们符合我们利益的工具,而是用来帮我们在诚实和倾听基础上与人联系,帮我们把精神暴力褪去后,自然流露出爱。

    当我们表现不完美时,经常会陷入自责:“糟糕,我本应该做得更好的!”“我必须改改了!”

    然而,马歇尔博士希望,我们成长的动力,是出于对生命的爱,而不是出于内疚等负面心理。

    如果我们致力于满足他人及自己健康成长的需要,那么,即使艰难的工作也不乏乐趣。反之,如果我们的行为是出于义务、职责、恐惧、内疚或羞愧,那么,即使有意思的事情也会变得枯燥无味。

    所以,你可以问问自己,目前在做的事,是你“不得不做”的,还是你“选择做”的?当真正认清你的行为动机,你会对自己有更多的认同,更强的生活动力。

    马歇尔博士说,使用暴力(包括语言暴力)的人,是因为他们内心的宁静遭到了破坏。他希望这本书,能够让更多人安静下来,找回内心的宁静。这本《非暴力沟通》,看似是在讲沟通技巧,但书单君觉得,它是一本告诉我们如何把爱融入生活的哲理之书。

    有人说,爱能使心灵的创伤痊愈。

    书单君觉得,这正是沟通的意义:

    通过好的沟通,我们用爱滋养对方,也滋养了自己。

    相关文章

      网友评论

          本文标题:《非暴力沟通》

          本文链接:https://www.haomeiwen.com/subject/bdywgftx.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