常熟,这是个地名,周掌柜的家乡,地处江南,盛产小麦和水稻,有名的鱼米之乡,市中心虞山镇有虞山福地之称。

地名历史由来:梁天监六年(507),置信义郡,郡治南沙。以土地肥沃年年丰收,南沙更名为常熟。
如此直白的一个名字对于农业国家来说意味着什么——
管仲说:“仓廪实则知礼节,衣食足则知荣辱”

先看一些数据(来自百度,应该是《常熟志》数据,别问周掌柜怎么知道,小时候家里有一本《常熟志》,没啥看的时候会翻翻。)
乾隆元年(1736年),城内有牙行1014户,包括典当、绸缎、染坊、杂货等店铺,后不断增加。
纷至沓来的客籍商人开始倡会馆、建公所,今南门西庄街与北门口尚留残址的徽州会馆和宁绍会馆,分别创立于明代和清代,是镇内较早的会馆。
^_^这里科普一下会馆:会馆分同乡会馆和行业会馆两类。前者为客居外地的同乡人提供聚会、联络和居住的处所;后者是商业、手工业行会会商和办事的处所。会馆大多建于首都、省会和商业、手工业发达的城市。
——别问周掌柜为什么又知道,因为我家附近就有会馆,小时候夏夜乘凉大人讲鬼故事背景高发地……此处周掌柜心里有阴影
市上销售商品,除地产品外,民间食用的油糖杂货大多来自苏州。
常熟米业历来称盛,清光绪廿九年(1903年),城内有米行105家,米市规模在吴中地区名列前茅,与无锡并称两大米市。
此处敲·黑·板
常熟:
1、统治者一直知道这里年年丰收的特点(赐名常熟)
2、米业历史上就非常兴盛
3、工商业非常发达
4、外地籍商人很多
此外,文化类也非常发达,有各种虞山派:“虞山画派”、“虞山诗派”、“虞山印派”、“虞山琴派”、“虞山派藏书楼”、“虞山派红木雕刻”、“虞山派微雕”和“虞山书法派”……
由此可知,这里就是一个繁华、富足、安逸的地方,独特的地理环境造就了常熟百姓富足无争,胸怀宽广但又不失创新精神的性格。
所有繁华城镇必定是贸易发达的。
现代说:“要致富,先修路!”
那么古代呢?“要致富,先开河!”
古代运输业主要靠水运。
“七溪流水皆通海,十里青山半入城。”写的是常熟的风景,但也写了常熟的物流交通。

利用水道(河道和海道)调运粮食(主要是公粮)的一种专业运输就是——漕运。
宋朝的李怀忠:“东京有汴〔biàn〕渠之漕,岁致江淮米数百万斛①,禁卫数十万人仰给于此,帑〔tǎng〕藏重兵皆在焉。”——意思是都城开封,自从开发了汴渠,通行漕运后,每年可从江淮地区运来几百万斛粮米,解决了库存和几十万驻军的用粮问题。
这里的重点是——大运河
大运河连接了南北贸易。
古代运河有三种航船,都有固定班次:1、运货;2、运人;3、人货混运
好了,交通运输问题解决了,食材调料也丰富了,和东京的餐饮业同行就能够进行愉快地交流了……

从食材、烹饪技术、服务方式、运作模式全方位交流一下,每个地方都根据自己的特点取长补短了,至于谁学了谁?别纠结了,客户认可就行。
未完待续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