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几天上赶着去买了村上春树的新作《我的职业是小说家》,他的作品很多我看得很少,但每看一次,每读一本都有新收获。我爱看小说,更爱看作家的自述和心得,因为他们的创作经验之中,我们往往可以学到很多,很多。
看了之后,我被其中的一句话所触动。大意说他在初创作的时候,苦于找不到自己独特的腔调,而又多次被日本的古典文学之美所触动,他想走出去,于是他做了这样的尝试和加工以及实验,鉴于日本的文字有自己的特色,那么为了让自己在创作时能有更新的东西和不一样的视角和感觉,所以他有意的把它翻译成了不大好的英文(先生英文一般),然后再从英文把它转译回来,这样就不像日本的文字,而有另外一种独特的视角。
哇,这真是一种天才的动机,也非常人所随便敢这样去做,因为这样的结果是了不起的走钢丝,危如累卵,但又充满了创作的天才的刺激,像我们一般作者如果这样做了可能彻底的完蛋了,很多人害怕自己不能找到本民族文字这种好一点的感觉和与之相配的腔调,如果能够有幸找到,那岂不是如获至宝啊?居然还想着这样做,求更新更高的境界。这是有何等的伟力,非我们常人所能思想和企及的。
又想到当年周作人先生他们在写文章的时候,直接学习日本的文字,把日本文字的那种旋律之美和音节之妙以及俳句的那种独特味道引入了中国,让我们已经陷入了泥沼的古文的臭味的散文重新焕发出神采,在这方面的成就不弱于同时世界上任何一个国家,我们的小说和诗歌在当时世界也算是地位比较低的,但是我们的散文却足以超迈古今,所以在豪杰当能自树立耳。
故而说作家都有自己的小心思和巧心思,大作家更有石破天惊的,穿越古今的,让我们五体投地的新创见和新风采,大作家不都是这样的吗?比如沈从文先生他自己说自己的文字:是一种情绪的体操,一种扭曲文字,试验它的韧性,重摔文字,试验它的硬性的体操。
我以前在教文学史的时候,学生老是觉得沈从文先生的文字怪怪的,也确实没有很新潮的意义,但是他的文字你好好的读,像他的散文集《湘西》,《湘行散记》,其中文字的韧性是非常独特的,虽然刚读的时候觉得有点文白夹杂,有点不容易读懂,这是它的好处,实际上这是沈从文先生自带的野性的那种气息和清新的味道。
作家的苦心孤诣是一种大匠精神,我们的读者是不能辜负他们的,不然的话我们就辜负了他的巧心思,和世间一切美好的东西,当我看云时也在看着你,当我们阅读好作品的时候,我们也在看着天上偶尔飘过的云,那是我们的思绪,希望能够沿着线找到我们自己的心中的安息之地呀,如此,足矣。
作家的巧心思 作家的巧心思 作家的巧心思 作家的巧心思 作家的巧心思 作家的巧心思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