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文网首页不拆不成器
入职前,先打听打听公司怎么安排老员工

入职前,先打听打听公司怎么安排老员工

作者: 熊妈侯蕾 | 来源:发表于2021-09-22 12:09 被阅读0次

    前段时间的拆书活动中认识了一个武大小学弟,今年研二的他是学中文的,目前在上海一家互联网游戏公司实习。因为是校友,又都是文学专业出身,很自然的就有几分亲近感,时不时会在微信上聊聊天。

    前几天他忽然问我:学姐,我现在手上有三个公司的offer,不知道该怎么选择,你能给我出出主意吗?

    乍听他这个问题,我有点不敢接茬——作为一个将近十年没有接触职场的全职妈妈,我连offer长啥样都快忘了,哪儿来的主意啊?

    不过我也没慌张多久。静下心来想想,我的确很久不上班,但就算是一直上班的人,也有“术业有专攻”的差别,不可能对所有行业所有公司都了解,如果小学弟要的是“哪个公司好”的答案,是我还是其他人,回答这个问题的水平恐怕也没啥差别;既然人家明知我是个全职妈妈,依然问了这个问题,想要的“主意”可能并不是“应该选哪个”,而是“该怎么做选择”。

    选哪个  vs  怎么选

    那么,面对“在几个不同的公司中该怎么做选择”这个问题,一个十年没上班的人,可以“有主意”吗?

    可以啊,如果刚好她手头有一本《组织的逻辑》。

    《组织的逻辑》

    选择一个公司,现实点说,和古代读书人“学成文武艺,货与帝王家”一样,就是一种劳动力和工资收入的交换:人家要的活儿你能干得了,人家给的钱你觉得够,就能成交。

    但人嘛,总是需要有点更高阶的心理需求做支撑的,除了做事儿和给钱之外,还有一种东西在影响着我们对工作的选择。这种东西,有人称之为“情感寄托”,有人说是“内在需求”,而在《组织的逻辑》一书中,作者丛龙峰把它叫做“贡献的意愿”。

    “贡献的意愿”算得上管理学中研究的最多、也最成熟的领域。它是指个人的需求如何得到组织的满足,以达成组织与个体之间的统一。

    首先,不抬杠的说,对于求职者的选择来说,一家公司愿意出多高的工资肯定是非常重要的影响因素,尤其是对于刚毕业的职场新人,恐怕没有几个人会“因为这家公司氛围好,我少拿一半工资也愿意待在这里”。

    所以作者是这样展开他的对比的:

    试想一份薪酬,如果员工在A企业可以获得,在B企业也可以获得,那么这位员工为什么非要待在A企业不可?这背后值得思考的是:员工和企业间的关系到底是什么?仅仅是一个交易关系吗?

    你看,如果真是“哪家给的钱多就去哪家”,小学弟还有啥可纠结的?三个数字比大小,二年级的小朋友都能搞定,难不住一个文学硕士。这个选择之所以艰难,真正的关键就在这里:员工和企业之间,除了交易关系,还有什么?

    对此,丛龙峰博士的回答是:

    有些薪酬因素是自带组织属性的,这些因素可以加强人与组织之间的联结。这种具有组织属性的薪酬,比如内部晋升、长期雇佣、利润分享、福利计划等。

    自带组织属性的薪酬因素

    话说到这里,作为一个“给主意的人”,我要表达的意思已经很清楚了:我建议小学弟去了解一下这几个公司的内部晋升通道——不仅是HR给出的“职业上升路径”,还包括内部员工的实际晋升状况。

    简单点说,去打听两个方面的情况:

    1、有多少中高层“领导”是从一线员工做上去的;

    2、在一线工作了三五年的员工多吗?是还在做最开始的职位、跳槽走人了、还是转去了内部的其他岗位?如果有可能,特别关注一下公司是如何对待那些“已经跟不上企业成长需要的老员工”的。

    前面还好说,听完最后一句,小学弟不赞同了:跟不上企业成长的员工,难道不应该主动退出吗?怎么还要公司去考虑“怎么对待他们”的问题呢?

    这是一个很典型的“年轻人会提出的问题”,和丛龙峰博士在书中分享的一个案例如出一辙:

    案例来自《组织的逻辑》p31

    和案例中年轻的创业者一样,小学弟还在冲劲十足的年纪,自然不会以60多岁老者的眼光去看待问题。但员工不仅是劳动力,更是人;而人,不仅有进取的需求,也必然有一天会有退养的需求。

    理直气壮地说一句“企业不是养老院”很容易,但,如果每一个在进取年纪的人都不去考虑年迈者的需求,当我们自己年迈时,又能指望谁来替我们考虑退养的需求呢?

    更何况,如果一名员工曾经把自己最好的青春年华都交给了一家企业,难道他不是更有资格去分享这家企业的成长吗?这样才是对等的,才是符合公平正义的。

    听我这么说,小学弟没有正面回答。我知道他可能还转不过弯来。或许在他看来,对于选择一个企业,“把不能胜任的老员工调去做后勤”不仅不算加分项,甚至还是个减分项。

    但我依然建议他去问问看。因为从对老员工的处理方式里,我们要看的不是一家企业是否有魄力精简部门、裁汰冗员,而是要去了解它表达出来的信息:

    无论是内部晋升还是长期雇佣,背后都在传达一种员工与企业相互投资、相伴成长的管理哲学。相较而言,这样的组织方式当然也更可能赢得更高的员工满意度、更低的流失率。

    “那么,如果一个公司的老员工‘非升即走’,就真的不适合选择吗?”——赞咱们武大学子深入骨髓的思辩习惯,当然——不是啦!

    在《组织的逻辑》中,丛龙峰博士也举出了明显的反例:以麦肯锡为代表的一类咨询公司,它们的员工流动性其实很大,显然不符合“长期雇佣”思路。但这并不意味着这种做法就违背了“员工与企业相伴成长”的管理理念。因为“它能让员工在离开时具有更强的‘可雇佣性’,在社会上更有价值。”

    回想一下,我们曾在市面上看到过很多以“麦肯锡”为卖点的书籍,其中相当一部分作者都曾经在麦肯锡工作、在那里学到了优秀的实用技能和管理经验、离开之后依然依靠这些“学为己用”的好方法成为其他企业的中流砥柱。

    百度一下:以“麦肯锡”为题的书籍

    所以——

    这类公司往往也有很好的雇主品牌,令许多年轻人心向往之。其实背后表达的也是一种员工与企业相互成就的管理理念,对人的成长负责,体现了对人本身的尊重。

    “也就是说……企业对人的尊重,可以通过长期雇佣体现,也可以通过为员工提供‘可雇佣性’来体现,但我在决定要选哪个offer的时候,一定要有意识的先去观察、看看这些公司是不是有这些体现形式,然后再做选择。对吗?”

    看着小学弟从若有所思到逐渐笃定,我忽然特为咱武大学子的思考能力感到骄傲。

    当然,更为自己在拆书帮练就的“拆为己用”的能力感到骄傲。

    我对小学弟说:不管你最后选择了哪个公司,最重要的是——来参加拆书帮的分舵活动吧!

    毕竟,在咱们的这样年纪,整天想着退养可不是个好念头,与其期待一劳永逸的找到“长期雇佣”的铁饭碗,不如把自己打造成“越老越值钱”的可持续成长体质更靠谱啊!

    打造自身的可持续成长体质

    相关文章

      网友评论

        本文标题:入职前,先打听打听公司怎么安排老员工

        本文链接:https://www.haomeiwen.com/subject/becvgltx.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