看书名以为这是教我们如何正确认识恐惧或者说面对恐惧的书,而实际上这本书的核心是带我们认识一种新的心理疾病——边缘性人格障碍(BPD),是美国非常专业的边缘型人格障碍专家所写的专业心理书籍。
书籍英文名翻译是:不要在蛋壳边缘行走,意会一下冒出来的第一个词是:小心翼翼。
刚好书中也提到一个数据6%,就是说在整个人群中100个人中大概有6个人可能患有边缘性人格障碍,这个数据让我觉得有点吃惊。
书籍的副标题是“摆脱来自亲人的负能量”,可是按照这个概率来看,边缘性人格障碍的人不止来自亲人,也可能来自身边的其他人,比如同事、朋友。
所以这本书也是通过很多案例,帮我们更好的认识边缘性人格行为,以及这些行为会对身边人产生哪些负面影响,同时也给出了应对的方法,如何摆脱边缘性人格障碍患者带来的负能量。
学习心理的意义就在于,不仅能更好的认识了解自己,同时也能帮助他人了解认识自己,一个人对自己越了解,对他人越包容。
书中有一个问卷,感兴趣的小伙伴,可以测试看看你是否适合或者需要阅读了解这本书。
1.你关爱的人是否为你带来了许多痛苦?
2.你是否发现自己因为害怕对方的反应,或是觉得不值得引起激烈的争端和面对随之而来的伤害,从而隐藏内心的想法或者感受?
3.你是否觉得自己无论怎么说、怎么做都会被曲解,甚至会被当作对付你自己的工具?在亲密关系中,是否你犯下的每个错误,都会遭到批评和谴责,即便对方根本就是在无理取闹?
4.你是否感觉被人操纵、控制,甚至时常被欺骗?
5.你是否感觉自己是情感勒索的受害者?
6.你是否觉得,有时候自己突然变成了强烈、暴虐、莫名其妙的怒火倾泻的对象;然后又突然面对完全正常、充满爱意的行为?当你对别人解释这种状况的时候,却没有人相信?
7.你是否觉得自己在关爱的人心目中,要么完美无瑕,要么一无是处,完全没有中庸的表现?有时候对方的看法,会莫名其妙在两个极端之间摇摆不定?
8.在一段亲密关系中,你是否不敢提出任何要求,因为对方会指责你贪得无厌,或者说你有毛病?你是否觉得自己的需要无足轻重?
9.对方是否会诋毁或者否定你的观点?你是否觉得他们的要求总是在变,你怎么做都不对?
10.你是否会因为从没做过的事,或从没说过的话而受到无端的指责?你是否会觉得自己被误解,想要解释却发现对方根本不信任你?
11.你是否经常被羞辱?如果你试图结束这段亲密关系,对方是否会设法阻止你,从充满爱意的告白,信誓旦旦说改变,到明里暗里的威胁?你是否会为他们的行为找借口,或者试图说服自己一切都好?
如果上面这11个问题,你有大部分的答案是“是”,很可能你的生活和BPD之间,就有着比较紧密的关系,也请不要轻易去对号入座,如果想自己了解可以去看这本书,如果有困惑,请寻求专业的帮助。
image整理了一下边缘性人格障碍的一些特征(不详尽,供参考):
1.与正常人的区别:个人感受更强烈,行为比较容易走极端、有时候难以调整自己的情绪和行为。
2.患者的常见想法:
我的感受是由外部导致的
如果一个人对我不好,那我整个人都不好了
孤独一人时,觉得自己什么也不是
我必须时刻被生命中重要的人关爱,不然就会认为自己一文不值
某些需求得不到满足的时候,很难去面对这种挫败感
3.患者自身的防御机制:
对任何不想做、不认可的人事物,都会去合理化,和生活中习惯性的的找各种借口类似
投射认同,就是用他们自己的感觉和想法来指责你,因为他认为都是你的问题,而他是绝对没问题的
都是你的错,不停的批评指责对方
image作者说你没有办法让边缘型人格者主动求医,一方面他并不认为自己有问题,而会认为身边人有问题,另一方面他们属于相对正常的样子,在外人看来不过是脾气大、情绪有点不受控,并没有精神病那样强烈的反常表现。
那么作为长期生活在边缘型人格障碍患者身边的人要怎样做呢,作者给了以下几个参考方向:
1.学会从内心改变,正确认识并接受现状。因为前面说了患者不会主动求医,也不会听从建议去求医,所以只能先从内心
2.不要认为他的行为只是针对你,换了其他人也一样
3.做好能做的事,并照顾好自己,做到三要三不要
三不要:不是我导致的,不是我我能控制的,不是我能治愈的。
三要:一要避免一直为边缘性人格者撑腰,有界限;二要避免重蹈边缘型人格障碍者的覆辙:三要坚持过好自己的生活。
同时作者也强调,边缘性人格障碍患者是可以恢复的,通过不断的学习、不断向探索自我救赎的方向方法,是可以成为全新的自己的。
以上是个人理解概括,抛砖引玉,谢谢。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