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希恩去哪了?”
影片的一开始,本·布拉德利就四处打听希恩的下落。
希恩是谁?他是当时鼎鼎大名《纽约日报》里的一名记者,他的每一篇报道都能引起社会的高度关注。
而本作为《华盛顿邮报》的总编,自然是要时时关注希恩的去向,甚至不惜让自己的下属冒名闯入《纽约日报》办公室,以便能及时获取头条新闻。
然而,希恩已经失踪了三个月。
![](https://img.haomeiwen.com/i8542345/3e5df12f1b036d6e..jpg)
本焦躁不已,希恩肯定是要闷声搞一次大新闻,果不其然,《纽约日报》第二日的头条是关于美国政府在越战上面是如何欺骗公众。
美国政府在长达6年的对越战争中,各种研究显示这是一场注定失败的战役。
但各位当权者选择将这件事隐瞒下来,暗中继续派兵对越进行打击,妄想扭回局面,然而事实是,只让更多无辜的人的送掉性命。
这就是当时著名的“五角大楼文件”事件,如果这些文件持续被泄露出去,政府不仅颜面尽失,甚至当权者会被赶下台,这背后涉及太多利益要害。
![](https://img.haomeiwen.com/i8542345/e099b60faca758b4..jpg)
于是美国司发部禁止媒体人继续发布国家机密文件,否则便是与政府为敌。
而本却意外收到了一名神秘女子带来的包裹,里面是满满7000多页的五角大楼泄露的全部文件,如果将这些文件发行,《华盛顿邮报》无论成败都会因此声名大噪,但能不能发行,还必须经过出版人格雷夫人的同意。
影片最大的亮点就在于,梅姨饰演的格雷夫人,她作为《华盛顿邮报》里的主权者,却没有一丝发言权。
在当时社会,职场、政界都是属于男人的盛宴,当男人们要在饭桌上要讨论政治的时候,女人就要自觉的到一旁讨论她们的时尚。
他们认为,听女人说教就像狗用后腿走路。
这样的性别歧视,使格雷夫人在职场中走的相当不容易,她的才华和能力被人蔑视,当她提出女性的阅读量正在流失的时候,她的下属甚至可以呵斥她:“别对我的工作指手画脚。“
她的下属们讽刺她的能力不足,她也只能保持一个女人最大的容忍力:“谢谢你的坦诚直言。“
![](https://img.haomeiwen.com/i8542345/dbd542a7fb77bca4..jpg)
格雷夫人作为一个新闻人,她其实具备了敏锐的洞察力,仅仅是《纽约日报》的老板的几句话,她就能推测出第二天的头条新闻应该是什么。
![](https://img.haomeiwen.com/i8542345/5e7d556440501990..jpg)
没人知道希恩消失三个月要报道什么,然而格雷夫人仅是凭着前任部长对她的几句话,她就迅速判断出,这就是希恩要报道的新闻。
![](https://img.haomeiwen.com/i8542345/022f962e0574696c..jpg)
果不其然,一切都如格雷夫人说的一样,但是依旧没人相信她的能力和判断力。
直到本收到神秘女子带来的文件,使格雷夫人陷入困境之中:到底要不要发表?
这显然不是一次普通的泄密事件,它事关国家机密,甚至升级到政府与新闻界的一次对峙。
本坚决要报道,如果不报道,那他们就输了,这个国家就输了,尼克松赢了这次,就有下次,以后都会赢,因为我们害怕了。
他捍卫了作为一个媒体人应该有的责任:捍卫出版权的唯一途径就是出版本身!
而格雷夫人作为出版人,她却陷入了两难,在此之前,尼克松以及政府大多官员都是格雷夫妇的朋友,他们也享受了很多官员带来的好处。
但是正是这个前任部长亲自下令对越战争继续,让跟多无辜的人送死,格雷夫人的儿子就在不知情的情况下上了战场。
作为一个媒体人,本就曾经提醒过格雷夫人:我们不能即是政客和媒体的关系又作朋友,我们必须选择其一。
如果连媒体都不对政府进行监督,甚至不追究他们的责任,那么还有谁呢?
甚至可以说,不管《华盛顿邮报》是为了自身的利益或者是公众的利益,它都必须做这个出头鸟。
格雷夫人显然早意识到这一点,她曾在草稿上写着:“质量驱动利润。“然而她那些自命不凡的下属们则百般阻拦她发表新闻,他们怕股东会撤资,甚至是前任部长都威胁她,如果她敢发表,政府不会让《华盛顿邮报》好过。
![](https://img.haomeiwen.com/i8542345/d8d7958d0aaa6c1e..jpg)
所有的焦虑不安,犹豫,责任,百般思索,还有孤注一掷的决心在一瞬间全部涌现出来,格雷夫人热泪盈眶,终于说出口:“let’t go ,let’s publish。”
这样破釜沉舟的决心,使格雷夫人慌乱说好几次let’s go才表达清楚,此刻的她,俨然已经成为了一名出色的媒体人,再也不是当初那个战战兢兢的傀儡。
导演真正的用意此刻才浮现出来,为什么要用一个女人来掌握这生死大权,格雷夫人作为一名女性,她却能比绝大多男性完成的更加出色,她的胆力和魄力狠狠的给所谓男权主义打了一巴掌。
媒体人需要公正的报道事实,无论男女。
“我想不通的是约翰逊总统竟将揭露真相和叛国划等号,这给我一种感觉,毁掉某个执政政府,或者某个个人声誉,是在叛国,这等于就是说”我即使国家。“
报纸出版后,尼克松将他们告上了最高法院,但同时,所有的报纸纷纷紧跟《华盛顿邮报的》的步伐,将文件发表出来。
这一切都表明,格雷夫人孤注一掷的决定没有错,甚至当时的法官因此而修改了新的宪法。
“开国元勋们给予媒体自由所必要的保护制度,是为了让媒体在我们的民主政体中发挥重要作用。媒体应该为被统治者服务,而不是统治者。”
![](https://img.haomeiwen.com/i8542345/6901aa4f4356c396..jpg)
影片中有一个小小的细节,显得意味深长,获得胜诉的格雷夫人走出法院大门,并没有接受众人的赞美,而是默默的从侧门离开,人群中一群女孩目送她离开,她们的眼神是激动和对未来的憧憬。
![](https://img.haomeiwen.com/i8542345/832b852bf566f673..jpg)
格雷夫人不仅帮助《华盛顿邮报》从一个地方性报刊转变为业界龙头,更是为女性的成长提供了不少精神上的鼓舞。
影片中有很多平凡而又带着闪光点的女性,她们大多都淹没在男性的光辉之中,比如本的妻子,一语点通本对格雷夫人的偏见;格雷夫人的女儿,父亲去世时能及时为母亲写出稿子;那个为政府工作,却希望格雷夫人胜诉的女职员;那个宣布新宪法的女职员,她们的闪光点在男权社会中不被重视。
![](https://img.haomeiwen.com/i8542345/dbc360fa98b154e9..jpg)
然而到现在,性别歧视在各个行业依旧存在,导演用了另外一种隐晦的手段,向我们报道了一篇现实新闻。
这是一部值得媒体人观看的电影,在自媒体盛开的时代,许多新闻早就没有了严谨性,多是为了哗众取宠的文章,应该要好好思考一下,现在为什么会缺少像希恩这种花费三个月去确认一件事实的真实是否的人,而简简单单的一篇报道真的是可以摧毁一个无辜的人,媒体的力量有多大,它甚至可以让一个国家修改宪法,那些还未清楚来龙去脉的记者们,在报道前切记要三思而后行。
这也是一部值得女性观看的电影,需要思考在各种对自己不利的情况下,应该如何能保持独立的思考,并为自身努力的争取最大的利益。
糟糕的处境只有通过自己努力才会变好。
这么好的电影题材,但对于我们而言,它却是敏感的,但我仍希望你们可以去找来看看。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