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郑重声明:本文系原创首发,文责自负。】
安静的图书馆内,我摘抄完了想摘录的《且听风吟》的最后一个字。然而严格意义上说,还有很多值得摘抄和回味的段落,散落在书内的每一处纸面,零星的闪着光,只能存入脑海而无法打捞带走。
此时,恰好有临近中午的阳光透过拉伸式的类百叶窗帘,洒进一小片和煦的暖意,让我身心有些懒懒的,思维也跟着有些迟缓了似的。于是我觉得就这样就行了,不必再摘了。放下笔,我自己心里却又对此书万分的舍不得,因为一旦把书还回,下次再找就难了。茫茫书海同茫茫人海其实是相通的。
想了一会儿,我还是决定再补写一点自己的感受。与其说是感受,不如说我在重温高中语文考试的阅读大题。因为我总觉得在这样一篇随性慵懒又透着一丝慌乱——因下午还急着上课且作业没做——的随笔中加进如下这段我自以为是的感想,实在是有违“慵懒”二字;加之我感想的内容,若是落在纸面,实则与阅读题的回答格式相仿,逻辑雷同……自嘲一下,下面是我的感想。
我认为《且听风吟》这个书名,一,暗示了文章大致内容,即从生活中平凡而意义非凡的事中提炼点滴的感触——不管从这些琐碎事情中是否有所得,它们都是我们走过了的生活足迹。二,表达作者对生活的距离感和其漠不关心的态度,以及在这种态度下,对生活的自然而然的用心和温情(这种用心和温情,点点滴滴看似不足道,实则比其他很多在生活中易动感情的人们来得要有力而深厚)。三,书名暗示文章主题,升华文章中心:在平凡的经历中,很多人都为着一些“小事”大哭大笑,甚至付出自己的生命。然而很多人只注意到动摇他们意志情绪和身心的“小事”,而没有留心,当然也没有沉下心来感受和发现生活中的“细节”:从细节处才能够发现令人释然的微笑,以及从细节处延伸出去的无尽广袤的那份从容宁静和自在。生活从个人的角度看实为不易,人与人之间的相处也实为不易。着眼于这些小事,便容易生出种种的执念嗔怪和贪心报复。然而往大了看,一切都可以过去,不必那么在意和惊怪。然而我们要做的也并不是走向另一个极端,并不是漠然和回避,不是冷淡和厌世。我们只是静下心聆听风声,打开心,默默感受生活、生命和宇宙的频率,在三者共鸣之时感受和宇宙融为一体的感受,这样我们便能稍稍以出世的态度面对入世的生活,即使有诸多矛盾磕拌,也显得微不足道,可随风而散。
好吧,我承认我的“答题能力”仍然局限在“答完了”这一层面。全是全,可总是啰里啰嗦,我自己回头看时都笑了。这个先不说,单说我本人,心里想的很完美无缺整齐有序,落到纸上才发现那些所谓的“有序”是我的大脑自动加工装潢出来的!就像自己听自己的声音和别人听自己的声音总不一样,孔雀总是自鸣得意地叫着,殊不知它们的叫声叨扰附近居民之深!我的大脑也一样,它这是在骗我,让我认为自己的文笔已经能够收放自如,繁简得当了呢!
我在心里和我的大脑互相调侃着,渐渐的刚才的阳光就已经消沉下去,让人感到一丝冷意,光面的大木桌也已经开始泛起冷的颜色和较中午更为偏白的反光。我对于这一变化倒是有点高兴,因为这样虽然会有点冷,但我就不会被阳光“晒黑”了。所有见过我的人都惊问我为什么如此的白,我的发小更是直言我又白又瘦像个幽灵——若不是我们熟知彼此,我晚上出去见朋友们,一定会把他们吓得不轻。
好吧,对于“黑白”这事儿,我一向很执着,不管是目所见还是心所念的“黑白”,我都一样在意。但这种执着和在意不是走极端,而是我想通过“黑白”这件事儿来深入了解黑白产生的原因,以及它们的二元对立曾经带来的秩序以及后来产生的的局限,以及二元对立的持续在未来会产生的后果。然后我就会像个想象化学家,把自己的大脑当做一个巨大的兼容性强的化学实验室,把黑和白二者置于其内,一会儿将黑与白置换看看,一会儿是将其混合加热,一会儿又拿一部分去提炼萃取,或者做其他的实验。然后我就会看看产生的化学现象,研究研究“新”物质。其实因为我早觉得,二元对立,早就不是唯一的正解了,在很早以前封建专制的统治中,也许可以起到稳定社会秩序的作用,然而从长远看妨碍了人类思想的进步和胸襟的阔开,让人类的绝大部分都画地为牢,自己屈居一处自怨自怜,无法解脱……
我拿出一张纸先擤了擤鼻子,然后擦干右手手心里不断冒出的汗,这汗让我老是抓不稳笔杆。这当儿好像遮挡住太阳的云又多了一层,现在一下有了两三束阳光,不过一下又没有了。我认为天气并不怎么影响我的心情。看下表还有10多分钟就12点了,我决定先把高数摊开看看,毕竟10多分钟也是很宝贵的。
我拿上又打开这个本子,因为我发现当我《风》放在一边的时候,我心中的留恋感消失了,是时候让它回到原来的地方了。此刻我扬起脸,阳光正巧出来了,慷慨的洒满我的脸;我低下头,它也恰又不见了。然而我脸上余温尚存,还不至于变得冷。也许阳光会继续出游。
反正我是安心了。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