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医 ‖ 脾与胃病辨证(1)(摘书)

作者: 文字你好 | 来源:发表于2024-08-07 22:54 被阅读0次

    脾胃共处中焦,经脉互为络属,具有表里的关系。脾主运化水谷,胃主受纳腐熟,脾升胃降,共同完成饮食物的消化吸收与输布,为气血生化之源,后天之本。此外,脾又具有统血,主四肢肌肉的功能。

    脾胃病证,皆有寒热虚实之不同。脾的病变主要反映在运化功能的失常和统摄血液功能的障碍,以及水湿潴留,清阳不升等方面;胃的病变主要反映在食不消化,胃失和降,胃气上逆等方面。

    脾病常见腹胀腹痛、泄泻便溏、浮肿、出血等症,胃病常见脘痛、呕吐、嗳气、呃逆等症。

    1.脾气虚证

    脾气虚证,是指脾气不足,运化失健所表现的证候。多因饮食失调,劳累过度,以及其他急慢性疾患耗伤脾气所致。

    【临床表现]纳少腹胀,饭后尤甚,大便溏薄,肢体倦息,少气懒言,面色萎黄或㿠白,形体消瘦或浮肿,舌淡苔白,脉缓弱。

    [证候分析]本证以运化功能减退和气虚证共见为辨证要点。脾气虚弱,运化无能,故纳少,水谷内停则腹胀,食入则脾气困,故腹胀尤甚。水湿不化,流往肠 中,则大便溏薄。

    脾气不足,久延不愈,可致营血亏虚,而成气血两虚之证,则形体逐渐消瘦,面色萎黄。舌淡苔白,脉缓弱,是脾气虚弱之征。

    2.脾阳虚证

    脾阳虚证,是指脾阳虚衰,阴寒内盛所表现的证候。多由脾气虚发展而来,或过食生冷,或肾阳虚,火不生土所致。

    【临床表现]腹胀纳少,腹痛喜温喜按,畏寒肢冷,大便溏薄清稀,或肢体困重,或周身浮肿,小便不利,或白带量多质稀,舌淡胖,苔白滑,脉无力

    [证候分析]本证以脾运失健和寒象表现为辨证要点。脾阳虚衰,运化失健,

    则腹胀纳少。中阳不足,寒凝气滞,故腹痛喜温喜热。阳虚无以温煦,所以畏寒而四肢不温。水湿不化流注肠中,故大便溏薄较脾气虚更为清稀,甚则完谷不化。中阳不振,水湿内停,膀胱气化失司,则小便不利;流溢肌肤,则肢体困重,甚则全身浮肿;妇女带脉不固,水湿下渗,可见白带清稀量多。舌淡胖苔白滑,脉沉迟无力,皆为阳虚湿盛之征。

    3.中气(脾气)下陷证

    中气下陷证,是指脾气亏虚,升举无力而反下陷所表现的证候。多由脾气虚进一步发展,或久泄久痢,或劳累过度所致。

    【临床表现]脘腹重坠作胀,食后尤甚,或便意频数,肛门坠重;或久痢不止,甚或脱肛;或子宫下垂,或新浑浊如米泔。伴见气少乏力,肢体倦怠,声低懒言,头晕目眩。舌淡苔白,脉弱。

    [证候分析] 本证以脾气虚证和内脏下垂 为辩证要点。脾气上升,能升发清阳和升举内脏,气虚则升举无力,内脏无托, 故脘腹重坠作胀,食入气陷更甚,脘腹更觉不舒。由于中气下陷,故时有便意,肛门坠重,或下利不止,肛门外脱。脾气升举无力,可见子宫下垂。脾主散精,脾虚气陷致精微不能正常输布而反下流膀胱,故小便浑浊如米泔。中气不足,全身机能活动减退,所以少气乏力,肢体倦怠,声低懒言。清阳不升则头晕目眩。舌淡苔白,脉弱,皆为脾气虚弱的表现。

    4.脾不统血证

    (后续)

    相关文章

      网友评论

        本文标题:中医 ‖ 脾与胃病辨证(1)(摘书)

        本文链接:https://www.haomeiwen.com/subject/besqkjtx.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