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最近,我们组织员工开展了一场内部辩论赛,有些感悟记下来。
这是一场事先设定好主题的辩论赛,正方观点“我为自己工作”,反方观点“我为公司工作”。
参赛者均为业余辩手,基本都是第一次参加这样的活动。
从策化完成到发出通知,从各自组队到分头准备,前后不过半月余。
在一个秋高气爽的下午,这一场辩论赛,终于在大家的期待中如期开幕,并以较为完美的结果顺利收官。
作为一个幕后参与者,收益与感慨并获。以下仅为一家之言,不供参考。
感悟一
辩题的界定有一定的逻辑漏泂。
正反双方的观点并不是非此即彼,这样减少了攻辩阶段针尖与麦芒对执的精彩,有了大量其他内容的填充。
比如,换成“我为自己工作”,反方为“我不为自己工作”,应该就没有了留白。
反方强调,只有公司给你提供了工作的平台,你才有工作的机会,所以你是为公司工作;
正方反问,除了公司就没有其他的平台可以提供工作机会吗?
那么请问李省长是为哪个公司工作?曹雪芹难道没有个人的工作价值?雷锋的工作机会是哪个公司给的?教书育人的老师是为哪个公司工作?
其实,公司只是社会形态的一部分,还有很多机关、团体等形态存在,如果这样辩下去,就会出现辩题的逻辑问题。
感觉是对反方显失公平。然而,毕竟是游戏,上不得纲,也上不得线,无所谓对与错。
感悟二
行家一出手,便知有没有,功课做没做,上场见分晓。
每场辩论每人定时加起来约15分钟辩说时间,辩手顺序的确定、自我介绍的方式、开篇立论的重点和高度、功辩论据和问题的充分准备以及对手的选择,攻辩小结、总结陈词包括服装形象等每个环节,应该都要有精心设计。
我和我的队员们事先在一起开了较短时间的讨论会,把能想到的问题提出来交流,也做了非正式模拟攻辩,把对方可能提出的论据,商定破解的若干办法。
我让我的队员每人手上都准备好了不少于30个模拟辩题答案,这点很重要。
三次小会过后,明显看到每个队员基本已信心十足,有点摩拳擦掌了。
天如人愿,在同一辩题十支队分五轮出场的情况下,越是后面越易使人产生听觉疲劳,应是先入为主占些优势,我们果然抽到了第一签;
在大部分西装领带的装束中,我让我的队员悄然绽放出二位盘发的丝巾美女,一亮相,便得满堂彩。
看似个性但又十分贴题的团队介绍,也引领了台下其他队手的紧急效仿;
至于赛中环节的诸多细化处理,比如在每次发言开始前固定的宣言,以及结束发言标志性肢体语言等,在此不宜多说。总之效果颇为入耳和上眼。
感悟三
辩论赛这样的活动,公司也是第一次组织,邀请了上级有关单位的几位领导来做评委,本公司只有一位领导参与打分,有些领导事先只知道被邀来参加活动,甚至不知道是来担任打分的评委,基本不存在厚此薄彼,营私舞弊现象,可以推断打分评判的相对公正性;
时间的控制虽没有打上秒表分毫不差,但也基本合理,举旗示意的同事大家信得过。
临时取消复赛,一是时间的原因,二是担心各位辩手场上再也无言可说,从现场实际表现来说,取消也是正确的,除了我们正方一队,应该再也没有其他人做好二场赛事的准备了。
感悟四
虽败犹荣。这次赛事活动的背景,是落实三大战役突破年的活动计划,践行企业核心价值体系和树立个人核心价值观的主题活动之一,主要目的是要大家尽心竭力地为公司好好工作,确保完成年度目标任务,这才是重点。
“为自己工作”这样“不合时宜”的言行断然不能以胜利者的姿态突出,否则就失去了这次活动的主旨。我们队抽取的正是这个观点,也许这是组织者事先也并没有考虑到的延伸问题,与活动本身无关。
从公司角度来说,希望正方为公司工作赢,但从员工角度出发,我赞成要为自己工作的思想占主导。
无论反方的表现如何,在最后一轮必须百尺杆头更进一步,之前我们一直保持着较为明显的领先状态,我们获胜的只是技巧,正反二队四十个同室操戈的同事,共同打了一场口水仗,仅此而已,万万不能当真。
虽然是一场友谊赛,没得第一,因为队员年轻,有些想法和失落也属正常。
但我们坚信主观上为自己工作,为自己的良心工作,为自己的成长工作,为自己的人生价值工作,没有错;
只有员工优秀了,才能为公司创造卓越的价值,只有员工进步了,公司的进步和发展也就成为客观的必然;
只有自己好,才能家庭好,家是小的国,国是大的家,只有小家富,才有国家强!言从心出,心口一致,败的是形式,胜的是信仰。
团体第二名和最佳辩手的荣誉,也算是对我这个组织者惠眼识珠的意外惊喜吧!
感谢本次活动主要组织者句主席的多次关怀及慰问贺电!
感谢领导和同事们对我个人的深度信任!
感谢辩手们的无怨付出以及你们在现场的精彩演绎!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