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说起韩愈在广东的故事,不少人很自然的想起了韩愈“一封朝奏九重天,夕贬朝阳路八千”的诗句。
韩愈被贬潮州,虽然只有短短的八个月时间,却为潮州人民做了不少好事,影响深远。
“八月为民兴四利,一片江山尽姓韩”。潮州人民把本地的双旌山改称为“韩山”,员水改称为“韩江”,韩愈手植的一棵橡树称为“韩木”,还把本地的学府称为韩山书院(即现在的韩山师范学院),本地道路成为昌黎路,并建有韩文公祠纪念他。韩祠里有一块碑刻,称颂他“功不在禹下”。赵朴初到访韩文公祠时也高度评价韩愈:“不虚南谪八千里,赢得江山都姓韩。”
实际上,韩愈到广东的时间不只八个月。在广东的另一个地方阳山县,韩愈足足呆了一年零两个月。唐贞元十九年(803年),韩愈因上书《御史台上论天旱人饥状》,为民请命,激怒了唐德宗,由监察御史贬为阳山县令。这与当年因谏迎佛骨触怒宪宗被贬潮州何其相似。
韩愈是阳山县有史记载以来的第一位贤令。因他“有爱在民,民生子多以其姓字之”。所以阳山人民在韩愈离任后,更将其读书讲学的牧民山改为贤令山,以纪念韩愈的功绩。
韩愈在阳山县令任上勤于政事,重文兴教,发展生产,移风易俗。他把中原文化带到阳山,教民以诗书礼仪,留下诗文约30篇(首),促进当地文明开化,还把中原先进的农耕技术带到阳山,改变当地人以狩猎为主的生活方式,促进当地经济发展。清人简朝亮《登贤令山》诗“阳山终不穷,天下知韩公。至今贤令山,何人继高风”,道出了当地人对韩愈的敬慕心声。
韩愈给阳山留下了丰富的文化遗产,有贤令山摩崖石刻、韩文公读书台、韩文公钓鱼台等。目前全国仅存的4个韩愈石刻碑文,阳山独占其三。据介绍,阳山韩愈文化浓郁、资源丰富,有韩愈大桥、文昌路、思贤路、贤令大道,以及贤令山、贤令湖等敬仰韩愈的文化景观,韩愈留下的墨宝、碑刻目前所知全国仅存四件,而阳山独占其三。韩愈一生漂泊,多地为官,但在他任职地所作的诗文,以在阳山县最多。
但奇怪的是,韩愈在阳山县的故事,却很少人知道。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