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01
他出生于江苏徐州一个平民之家,排行第二,本名永顺 。李家祖辈是渔夫,他父亲逃荒到徐州改做了厨师,母亲则是是城市贫民,双亲均不识字。
年少时聪慧好学,他的小学图画老师王琴舫赞曰:“孺子可教,素质可染。”于是,给他取学名李可染。
小学放暑假,可染在城墙垣道玩耍。靠城墙有一片园林建筑,名日"快哉亭",后室有几位文人长者在作画。他顺城墙豁口滑下去,伏在窗外观看。从此一连数日,天不亮就在窗外候着,恋恋不舍。
一位长者见他对画如此入迷,感叹道:“后生可畏!"画师们招呼他进去看画,从此可染便成了老画师们的“研墨童子“。大清早,他就提着小桶到井边汲水,研好墨,等着看长者作画。回到家里,他竟能把所见全幅山水大意背临下来,这使画师们大为惊讶,催促孩子拜山水画家钱食芝为师。
于是,13岁的他拜徐州画家钱食芝为师,正式启蒙书画,习王石谷一派的山水画。(王石谷是何许人也?清代著名画家,被称为清初画圣;与同时代的画家王时敏、王鉴、王原祁并称“四王”。)
拜师以后,钱食芝先生花了好几天时间,特别为这个小学徒画了一幅四尺整纸的山水画,并写了数十行跋文。附诗云:“童年能弄墨,灵敏世应稀,汝自鹏搏上,余渐鹢退飞。”钱食芝预感这个少年弄墨的童子将会如同大鹏展翅,相较之下,自己则如同鹢鸟冉冉倒飞了。
自此,渔人之子的逆袭人生开始了。
02
16岁,他入读上海美术专门学校普通师范科,学习图画、手工。此间,得见吴昌硕真迹。在学校一次纪念会上,听康有为演讲,得知中国唐宋绘画是世界艺术的高峰,因此被激发斗志,决意献身绘画艺术。
对于李可染来说,1929 年是意义重大的一个年份。那年,22 岁的他超越了七年学历,报考西湖国立艺术院首届油画研究生。他现场所作的巨幅人体油画,画风雄厚大胆,于是被慧眼识才的林风眠校长破格录取。其实,那次是他第一次拿油笔,还是同时前来报考的山东青年张眺临阵教给他的。
越级考上西湖国立艺术院研究部研究生后,他师从林风眠、法籍油画家克罗多二位教授,专攻素描和油画。可是,到了课堂上,他傻眼了,拿起从未曾拿过的炭条准备画素描,却不知从何下手。他自愧画拙,总是扣放画板,待教授来课堂指导时才翻正过来。画板一角写着一个"王”字——原来那是"亡"字的密码暗示,暗示自已,画不好素描勿宁死。
为了让自己的绘画技巧有更大的提高,他还自修国画,研习美术史论。每当学校图书馆要闭馆,他就对管理员说:“你去吃饭吧,把我锁在馆里。”因此,李可染在读书期间,研读了大量的美术史论,促进了他对东方文化的全面了解。

渔人之子的出身没有阻挡李可染追梦的步伐,正如有生命力的种子在裂缝中发芽。没有显赫的家世,想要逆袭,除了不断激发自身的潜能,更重要的是努力和坚持。一天的努力也许不难,可是一个月呢,一年呢,一辈子呢?
“实者慧”既是李可染屡次誊写的书法作品,也是他一枚篆刻印章的印文。他曾言,“世界学识唯诚实而勤恳强毅力者得之,机巧不克不及得也”。越努力,越幸运,如果不能做到日复一日、年复一年的坚持,我们的人生就不可能有螺旋式的上升。没有进步的人生,怎能谈得上逆袭?
03
1937年,抗战开始。李可染入郭沫若主持的政治部第三厅,在武汉等地画抗日宣传画。他在徐州民教馆里创办了抗战宣传室,同时创作了黑、绿两色石印的抗战画报。李可染一个人创作起稿,同时就有7位学生紧跟着上色、书写美术字标题。这样完成了上百幅,由青年学生们张举游行,协同抗战文艺宣传队,在城乡巡回展示。他们举办的抗战宣传画展,唤起了民心,激励着人们齐心抗战。
新中国成立后,在“百花齐放”的艺术氛围下,李可染提出了“采一炼十”的主张。意即,采矿是艰辛的,冶炼更加需要付出百倍的劳动,真正的艺术创造必须兼有采矿工人和冶炼家双重艰辛和勤奋。此后,他进行了大量的山水画写生,在传承前人用墨技法的同时,不断探索水墨表现的新意境,完成了恢弘磅礴的《漓江》、《万山红遍》等画作。

可是好景不长,1966年“文化大革命”开始,李可染被迫停笔。虽然无法继续作画,但他仍继续观察山石结构,并且坚持习字,自创“酱当体”,笔势格局,重如碑拓。这段时间为李可染山水画的丰碑期积蓄了雄厚精进的创造力。(可染大师的丰碑期?当然是1979年到1989年,这也是先生人生的最后十年。)
逆袭的人生注定要经过更多的波折,而真正的强者不会在风浪中迷失。他们善于从逆境中找到光亮,时时校准自己前进的目标。不能作画,我就习字;不能习字,我就观察。任尔风高浪急,我自闲庭信步。
04
经徐悲鸿引荐,李可染见到了仰慕已久的80多岁高龄的齐白石,表达了自己想拜师求教的心情。次年春,他带了20张画第二次拜见了白石老人。当时,齐白石正在躺椅上养神,画送到手边,他便顺手接过。
起初他还是半躺着看,待看了两张画以后,他已不由自主地坐了起来。
再继续看,齐老眼里放出亮光,身子也随着站了起来,边看边说:“这才是大写意呢!"
齐白石晚年有个习惯,认画不认人,看完画以后,他将注意力转移到李可染身上,问:“你就是李可染?" 李可染忙答应。齐老高兴了,赞许道:“30年前我看到徐青藤真迹,没想到30年后看到你这个年轻人的画。”(徐青藤是何许人也?徐青藤即徐渭,是明朝著名的花鸟、山水画家,其画以用笔豪放恣纵,潇洒飘逸,名重一时,对后世亦有极大影响。齐白石生平十分推崇徐渭,由此可见他对李可染的赏识。)
接着,齐老满含深意地说:“但我看你的画像是写草书,我一辈子都想写草书,可我现在还在写正楷....就这样,二人以画为桥,一下子变得十分亲近。李可染告辞时,齐老留他吃饭,可他再三推辞,齐老动了气,对正要迈出门槛的李可染大声说:“你走吧!" 这时,齐老家人示意,可染你要听齐老的,留下吧。
从此,齐白石与李可染结下不解之缘。
李可染对拜师一事非常看重,认为拜师仪式必须郑重其事,所以拖了一段时间。齐白石却等不及了,有一次他问李可染:“你愿不愿拜师?" 李可染忙说:“您早就是我的老师了。
齐白石会错了意,心情郁闷,不时地对身边的护士念叨:“李可染这个年轻人,他不会拜我做老师的,他的成就,将来会很高。”
这话传到李可染耳中,他急忙去见齐老,解释原因。齐老心直口快,连声说:“什么也不需要,什么也不需要。”李可染茅塞顿开,当天在齐老第三子齐子如陪同下执弟子礼。齐白石连忙站起,把李可染扶起来,高兴之余,眼睛都有点湿润,喃喃地说:“你呀,是一个千秋万世的人哪!”

从渔人之子到白石之徒,贵人是成就李可染逆袭人生最不可或缺的一环。无论是恩师林风眠、齐白石,还是张眺、徐悲鸿,若是没有他们的帮助,李可染的逆袭之路定会缺少许多机遇。
逆袭=天时+地利+人和,其中,机遇就占了三分之二的位置。但是,逆袭的根本还在于“人和”。如果我们毫无准备,无论上天给予我们多好的机会,我们都不可能把它牢牢抓住。
张小娴说:“有时候得到好东西,不是幸运,必须有前面的苦心经营,才会有后面的偶然相遇。”如果我们的努力还没有回报,请不要急着放弃。很多事不是看到希望才去坚持,而是坚持了才会看到希望。耐心坚持下去,时间会告诉我们答案。
所谓逆袭,不过是努力和时光的偶然相遇。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