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文网首页阅读笔记每天写1000字海狮子读书会
《终身成长》七日阅读笔记分享(二)

《终身成长》七日阅读笔记分享(二)

作者: 薛定谔的圆盒子 | 来源:发表于2018-11-26 16:45 被阅读4次

    《终身成长——重新定义成功的思维模式》这本书是作者卡罗尔·德韦克, 是斯坦福大学心理学教授,他总结了自己数十年的研究成果,写成了这本书。

    他在书中阐述的主要观点是:成功不在先天,不靠外在,关键在于思维模式。思维模式可以分为两种,一种是固定型思维模式,一种是成长型思维模式,其中成长型思维模式,才是成功真正的决定性因素。

    之前那篇文章分享了《终身成长》的前三日阅读笔记。今天再来分享剩下的笔记:


    20181120 阅读第四章

    从第四章开始,作者开始进一步论述成长型思维在各个领域的表现和应用。从第四章到第七章,分别从体育、商业、人际关系和父母、老师与教练这四个方面进行论述。

    其中第四章主要讲了体育领域的冠军的思维模式,具体内容可以参考思维导图,这里就不详细叙述了,只谈几点可能离题有点远的感想。

    一、我们认为运动冠军是天才,仅仅是想让他们看上去更了不起吗?

    书上说:“在我们的文化中,无论怎么强调个人努力和自我提高的重要性,人们在心灵深处,依然崇尚天赋。我们喜欢将我们的冠军和偶像想象成超级英雄,觉得他们天生就和我们不一样。我们不希望将他们想象为通过努力才让自己变得杰出的普通人。为什么呢?在我看来,因为这么想会让他们看上去更了不起。”

    我认为,我们之所以会去赞扬运动冠军的天赋,并不仅仅是想让他们看上去更了不起,而其实是在给自己的平凡和碌碌无为寻找心理安慰。

    因为一旦认为他们的成功是因为天赋,而天赋是上天赐予、看天吃饭的,这就为我们自己做不到很多事情找到了很好的借口:不是我不努力,只是上天没有赋予我像他那样的天分。

    这不就是固定型思维模式吗?而我们之所以会采取这样思维模式,真实的目的是隐藏自己的懒惰。

    二、对运动员的评价,也体现了我们的思维模式。

    书中原文:

    为什么美国人热爱她所在的球队?“他们看到我们是真正热爱这项运动的,我们对彼此、对每场比赛都付出了全部的努力。”

    这让我想起, 2012的伦敦奥运会上,在男子110米栏预赛中刘翔因伤结束奥运比赛,这让对刘翔寄以厚望的体育观众大失所望,随后,网上出现了非常多质疑甚至谩骂的声音。很多人开始说“刘翔不行了”“刘翔也就这水平”之类的话。

    我们太容易因为一个结果就否定他人的能力,却没有看到他人的努力,这不正是固定型思维用在他人身上的结果吗?固定型思维带来的这种对运动员的评价方式,给我们的运动健儿们带来了多少压力和伤害?


    20181121 阅读第五章

    第五章主要讲了思维模式在商业领域的表现和应用。

    不管是作为员工、领导者还是企业这个客观实体,都会有自己的思维模式,而不同的思维模式,直接影响到了企业和个人的发展。

    一、无论你在商业世界中是什么身份,成长型思维模式都于你有益

    如果你是一名普通员工,你也可以尝试将你的工作环境变为成长型思维的工作环境,要相信自己通过学习和努力,就一定可以在企业中发挥更大的作用。勇敢地表达自己的观点和想法,不要迷信领导的权威。

    如果你是一名管理者,抛弃你所谓的“面子”吧,企业不是你成为明星的聚光灯,还是你成长进步的发动机。勇于探索,直面挑战才是你最应该做的事情。多去倾听和理解你的下属,多为下属和自己创造学习的机会。

    如果你是一名创业者,请熟悉你的公司的思维模式,及时调整其中固定型思维的部分,你就可以像掌控了方向的舵手一样,带领你的公司扬帆起航。

    二、“群体思维”VS“乌合之众”

    书中有专门的一小节谈论了“群体思维和团体讨论”,书中提到“当人们过分相信一个有天赋的领导者、一个天才的时候,就可能出现群体思维的现象”。

    这让我想起另一本非常有名的著作——《乌合之众》,《乌合之众》是法国社会心理学家古斯塔夫・勒庞最有名的一部著作。这本书从社会心理学的角度对“集体行为”进行了详细的分析,读完这本书,你就可以理解很多“群体无意识”现象发生的深层原因,比如中世纪的宗教狂热、我们的文化大革命等。

    虽然表述略有不同,但《乌合之众》所讲的“集体心态”与本书的“群体思维”其实是同一回事,感兴趣的同学可以阅读一下,试试换个角度看问题。

    三、一个相关的阅读收获。

    在知乎上看到一个提问:为什么优秀的人做什么都能同样成功?

    有一条高赞回答是这样的:

    他们对这个世界保持独立的姿态,从不自我设限,从不依附权威,就算面对大浪,仍然勇敢冲浪。

    这说的不正是成长型思维的特点吗?


    20181122  阅读第六章

    第六章主要讲了思维模型在人际关系中的应用, 分析的角度大致可以分为两性关系、朋友关系和同学关系三个方面。书中重点叙述了恋爱和夫妻关系,这一块也是给我启发最大的一块。同学关系这一块主要分析了校园暴力中施暴者和被施暴者的思维模式,并给出了减少校园暴力的建议。

    几点感想:

    当下,太多姑娘都被“命中注定”的说法洗了脑。很多鸡汤文也在给我们描绘“完美另一半”的形象——《某某明星的老公怎么怎么样完美诠释了好男人》《像某某明星一样嫁对了人的女人才是最幸福的》,这一类的文章,最最误导姑娘们的恋爱观。

    但实际上,命中注定这回事原本就是不存在的,即使存在,大多数人也不会有运气遇到。

    世界上目前有大约72亿人,要想从这72亿人中遇到你“命中注定”的那一个,概率有多大呢?

    有一个例子可以非常生动地描述这个事实:

    试想一下,在一个大桶里,有72亿颗绿豆,你和你的“命中注定”是仅有的两颗红豆,你们想要在短暂的一生中相遇,无论你怎样摇晃这个桶,相遇的概率也几乎为0。

    《小王子》中,当小王子想跟狐狸玩时,狐狸说:

    “我不能跟你玩,我还没有经过训养。在我看来,你只不过是一个小男孩,跟成千上万的男孩毫无两样。我不需要你,你也不需要我。对你来说我只不过是一只狐狸,跟成千上万的狐狸毫无两样。但是,你如果驯养了我,那么我们俩就彼此相互需要。对我来说,你是世界上独一无二的;我在你看来,也是世界上独一无二的……”

    所以说,没有什么命中注定,有的只是过程中相互磨合、共同成长带来的“合适”和相互珍惜。

    很多人为什么在感情世界中屡战屡败呢?特别是在感情开始之初,是不是总在怀疑眼前的TA到底是不是真的适合自己。而判断的标准是什么呢?长相、学历、背景、性格、够不够体贴、会不会做饭、甚至是存款几何,这不就是典型的固定型思维模式吗?

    习惯用固定标准去衡量另一半的人,多数时候都在爱情中郁郁不得志,恋爱结果也可想而知。

    书中两性关系专家丹尼尔·威尔(Daniel Wile)说的再正确不过:挑选一个伴侣就等于挑选一大堆问题。世界上没有不存在问题的候选人。这当中的诀窍就是了解对方的底线在哪里,然后从这个点开始逐渐培养两人的关系。这采用的正是成长型思维模式。

    相信当我们都学会了用成长型的思维来处理与伴侣的关系,这世界上的“神仙眷侣”会多出很多。


    20181123 阅读第七章

    作为一个适龄未婚女青年,我一直在思考,为什么要生养小孩?有了小孩应该怎样处理和他/她的关系?

    第一个问题我之前已经有了答案:生养小孩的意义对我而言,是获得一种别样的人生体验。

    第二个问题的答案在完成今天的阅读之后也有了:

    父母与孩子的关系,应该是一起成长的伙伴关系。

    我上大学的时候有一件事情对我震动特别大,我们一个老师的女儿自杀了——在她完成考研二战以后。

    她很优秀,是我们这位老师口中的骄傲,从小成绩拔尖,一路顺风顺水,本科也是名校。唯一的不顺可能就是第一年考研没有考到理想的成绩,第二年,她没等成绩出来就自杀了,还给她的妈妈留下一封遗书:这下你满意了。

    她一路走来,虽然达到了父母的要求,成为了优秀的“别人家的孩子”,但是她的内心呢?从她留下的信可以猜到,她并不快乐。

    中国有太多这样的孩子,背负着父母的期望、背负着光耀门楣的重任,去努力学习,去追求成功的标签。

    而他们自己呢?尽管经过努力取得了令人羡慕的成绩,但他们自己却不会真正感到开心,因为从一开始,他们努力的动因就错了。他们努力只是为了达到父母的期待,而不是享受学习和获取知识的快乐。

    这个事件的结局是,后来成绩公布,她的成绩完全可以去到她理想的学校,但是这一切已经没有意义了。

    或许这些成绩对她而言,从未有意义过——只对她的父母有意义。

    在我看来,父母对待孩子正确的态度应该是:

    我不望你成龙或成凤,你也不是我达成我未竞愿望的工具,我只希望你能体验到生而为人的幸福与快乐。

    我们的关系是平等的,我们要做的事情是共同成长和进步。但是我可能比你更早一点来到这个世界上,所以我知道的东西会比你多一些,在你需要的时候,我会基于我的经验给出你一些建议和指导。当然,你可以选择接受或者不接受。

    这才是父母和子女间正确的相处之道吧。

    虽然通过经过这番思考,我找到了我第二个问题的答案,但是要做到用上面这种成长型思维来正确处理与孩子的关系,还需要长久的练习。这或许才是最大的考验!

    与已经为人父母和即将为人父母的你们,共勉吧。


    20181124 阅读第八章

    最后一章最有用的部分是“培养成长型思维模式的四步”。它们分别是接受、观察、命名和教育,这其实也是我们处理很多心理方面问题的四个步骤。

    首先,不要逃避,正视现实,承认它的存在,承认你是具有固定型思维模式的。

    然后,观察它,找到激发你的固定型思维模式的原因,找出它的特点。

    第三步,把你的固定型思维模式当作一个人,给它命名,总结它的特点,把它当作一个你熟悉的朋友。

    第四步,和这个朋友相处,教育它,引导它,而且你要相信它是善意的(为了保护你、让你感到安全而出现),然后你可以用你的成长型思维来改变它。

    还有很重要的一点,你要用同样的方法理解别人的固定型思维,用同样的方法帮助别人消除固定型思维。

    这个过程和佛教的“正念”其实很相通。

    正念的一个核心是:不加评判地如实地接纳自己的情绪和欲望,而不是在第一步就否定他们、拒绝接受它们。不评判,就无好坏。这与这里讲的第一步是一致的。

    正念的第二步是,再以平常心观察你的这些情绪和欲望,用客观的、抽离的视角看它们,这样才能清楚地认识它们。

    正念讲究的这种对自己的全心全意的接纳,以及对自己的如实的洞见,正是我们改变思维模式的基础。

    如果有的同学觉得书里这部分内容讲得不够清楚,可以去学习一下正念冥想。

    相关文章

      网友评论

        本文标题:《终身成长》七日阅读笔记分享(二)

        本文链接:https://www.haomeiwen.com/subject/bfgbqqtx.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