跟岗学校:北京亦庄实验中学
自由·尊重——教育的春天
——读《中国教育寻变》分享
日期:2017年10月25日姓名:陈建全单位:安溪梧桐中学
缘 起
2017年9月4日上午,北京亦庄实验中学李长青校长办公室。
……李校长问我们李建平著的《中国教育寻变——北京十一学校的1500天》看过没有?我们都说没有,李校长就去他的办公桌拿了四本,我们一人一本。他说,找时间读读,能够比较深入的了解下十一学校。可见,李校长对作为校长的读书多么的重视,多么的用心。他初略谈了这本书,这是一本谈中国真正意义上的课改心里路程的书,全面总结学校转型的书,能让你明白——这是新世纪中国教育最迷人的一段传奇。李校长还说,改革势在必行,学校改革转型是迟早的事,适宜的模式也是迟早要走的事,随着国民素质的提高,家庭、社会对学校需求不一样了,个人的素质太重要了。我们相信,学校所做的一切,只有一个目的,就是让每一个学生发现自己、唤醒自己、成为自己。
——《破解密码一直在路上……——与李长青校长的第一次交流》
用 心
因为9月份上中旬在读《学校转型》,9月份下旬才开始读《中国教育寻变》,之间穿插看点有关文学方面的其它书籍。这本书很厚,379页,来北京沉下心来最用心研读的一本书。
这是近年来难得的一部教育力作,作者李建平,《中国教育报》资深记者,曾全程跟踪报道国家第八次基础教育课程改革,是新世纪中国课改重大事件和决策过程的见证者、记录者,著有《聚焦新课程》、《聚焦新课程II——解析新难点》等著作。2010年5月至2014年,李建平全程跟踪观察北京十一学校“普通高中育人模式创新及学校转型的实践研究”,对首届基础教育国家级教学成果特等奖获得者——北京十一学校的课程改革进行了“全景式”的记录。他在十一学校浸泡四年之久(约1500天),全程跟踪观察、记录了这所学校的变革历程。书中大量的细节展现了学校转型的艰难和突破,展现了十一教师自我革新的勇气和智慧。这本书回答了“学校改革是如何一步步发生的”等诸多问题,也回答了社会各界对北京十一学校课程改革的各种猜测、不解、臆断甚至是质疑,更向大众说明了“我们的教育正在发生什么”“我们的教育真正需要的是什么”。
整本书“全景式”的记录,纪实性很强,分为五卷。卷一:改革真的来了,共2章。卷二:改革进入深水区,这部分10章,也是这本书的重点。卷三:看见了不一样的风景,共3章。卷四:因何走到这里,共1章。卷五:改革,仍在路上。整本书记录非常的详实,内容非常的丰富,也非常的细致,作者的笔力非常的深,语言非常的优美,如果说《学校转型》干枯一点,粗略一点,或者说宏观一点,纲领性一点,那么本书就显得温润多了,描绘得很细腻,有文学味,有诗味,一笔一划,像一部史诗,像小说,又像散文,怎么读都不会累,喜欢上一本书,其实也不需要理由。
自 由
十一学校的教育改革和创新的导火索——李希贵一次普通的校长例行听课。
有一次他听学校里曾经获得过国家级优质课奖的物理老师秦建云的课,课后很好奇地问:“你的课上得无可挑剔,但为什么不做实验呢?物理课不做实验,应该是一种缺陷。”
秦老师无奈地说:“实验楼离教室很远,我没法安排啊!我几乎没有进过实验室,实验室有什么我也不知道哇!”
这番话让李希贵校长陷入了沉思:虽然学校里有一流的实验设施,但由于实验室和教室相隔很远的距离,使得这些实验室都形同虚设。
“我们为什么要把实验室设备藏得那么隐蔽呢?老师为什么要躲到另一间屋子里办公呢?仪器室、准备室、实验室完全分离,学生进哪一间屋子都有明确规定,而新课程倡导培养学生的自主探究和动手实践能力,传统的建筑格局明显与之相悖。”中学物理、化学、生物实验不足,是基础教育多年没有得到解决的问题,和这也有一定的关系。多年来这些一直萦绕在李希贵校长脑海中的问题找到了突破口:让资源距离学生近一点儿。
他对老师们说:”我们要重新研究教室需要什么样的配置、教学究竟需要什么样的资源。资源决定着教学的宽度、厚度和深度。资源决定着教学效益,资源决定着教学实力,资源影响着师生关系和教师的职业幸福感。”于是,那个暑假,学校利用对教学楼进行抗震加固的机会,进行了教学组织形式变革的第一步——建设学科教室的战役打响了!打开仓库,打开实验室,打开隔断墙,打开教学与资源之间的一切阻隔,建立了一个个摆放着充足学科资源的学科教室,学生可以根据自己的课程表进行走班上课。——这改革的第一步,实现了让学生充分享受教学资源的自由。
部分学生要求自主研修,他们不想按部就班地坐在教室里听课了。面对学生的需求,校务会做出决定,对于大部分优秀的孩子,我们应当允许他们自修,提供适合他们自主研修的氛围和环境,帮助他们实现自己的发展目标。同时决定开设一个自主研修教室,让他们到那里去学习。——这是在学习方式上给予了学生学习时间和学习空间的自由。
2011年9月1日开学时,高一新生拿到了全新的课程方案。全年级436名学生,每个人都有一张只属于自己的课程表。据学校课程研究院院长秦建云介绍,学校高中课程由9个学习领域构成,各学习领域设置相应学科,每一个学科安排相应的模块。这个课程体系包括265门学科课程、30门综合实践课程、73个职业考察课程、272个学生社团,以及60个学生管理岗位,供学生自主选择。——这是给予了每一位学生学什么的自由。
十一学校的教师孜孜以求的教育生命状态:让每一位学生的思想处于无限自由创造的生命知觉中。
当然,自由不等于我行我素、无拘无束,自由是自我约束和民主制度下的自由。秩序与自由,从来都是一对孪生兄弟,任何自由都是有规则限制的。所以,在这种要充分给予学生自由的教育状态下如何培养学生的秩序意识、规则意识,是十一学校又一次面临的考验:如何既让学生有相对宽松的自由空间,又培养学生的规则意识;既让学生享有权利,又让他们学会承担责任;即可以保证学生的权益,又让他们感到便利。于是,淡化管理色彩,是一个显著的变化。突出引领与激励,重心由管理向服务成长转变,不再苛求条文的严密与细化,不再依赖严苛的制度和至高无上的权力管住学生,而是通过激励机制引领学生高位发展,帮助学生在自由的状态下逐渐学会自律,学会对自己负责。因为,最好的管理是自我管理。——这实际上是给于了学生自由选择责任和义务的权利。
十一学校的改革不仅给予了学生学习资源、学习方式、学习内容、个性特长、思想理念等方面的选择自由,还给予了老师更多人性上的自由和尊重。作为这个时代的老师,无奈和悲哀始终都压抑在大部分老师的心头。在应试教育的大环境下,在大部分学校领导、学生家长虎视眈眈地只要高分的态势下,很多老师明明知道死扣教材、狂刷习题、满堂填鸭的教学方式是对学生有百害而无一益的,但这样的确能在短时间内取得高分,能让自己的学生到更好的学校去深造,能让自己在这个浮华喧嚣的社会里得以暂时的安宁。所以大多数老师在这个缺少自由选择、最混乱不堪的教育时代的教育梦想就像肥皂泡一样一个个破灭了。但是李希贵给了十一中老师们清新明媚的教育春天,纯净自由的学术气息,虽辛苦,但心里甘之若饴的职业幸福感。
尊 重
十一学校的老师有来自耶鲁大学的毕业生,有北大清华的天之骄子,有中国科学院毕业的博士硕士等等。十一学校为什么能吸引这么多杰出的人才,共同的教育理想使然。李希贵说:“我们不仅在办一所学校,也不只是办好一所学校,我们需要杰出人物凝聚在一起,去完成一项使命,培养更多能改变这个世界的公民,以及把人类领向美好明天的众多领军人物。我们把它看得如此之重要,确实发自内心。”他又说:“一个民族、一个国家今天教室里教师脸上是否有笑容,将决定这个民族、这个国家的明天是否有笑声。教师的脸上没有笑容,学生的心中怎么会有阳光?没有教师积极的情感投入,就不可能培养出具有健康情感的学生,学校不仅要成为学生向往的地方,更要成为教师向往的地方。我们今天有责任来塑造幸福的教师,这是一个艰巨的任务,我们得好好努力。”这段话估计会让每一个有教育情怀的老师潸然泪下的。
李希贵校长不只是说,更多的是践行在落实。他每次见到教师时,都会一丝不苟地对待他们,亲切地看着对方,耐心地倾听对方,使他们感知到自己的重要。他以自己特有的细腻与爱心诠释了一个真理:人与人之间的感动与贴近不是靠纪律,不是靠管理,而是靠一种最真实、最自然的人性释放。知识分子的心像敏感的琴弦,只要你倾注真情,就会得到期望的回响。教师如果感受到尊重,内心舒服,就会把温暖的情愫带到工作中。而他每天面对的是孩子,孩子一定可以从他的神态中感受到温暖。
有一位去十一中参观学习的老师不解地问:“这所学校的老师怎么都跟打了鸡血似的?究竟是一种什么力量驱使他们这样投入,这样忘我?”是的,在十一学校,每个教师常常脚步匆匆,好像都有一件重要的事等待他们去做。尽管内心承受着巨大的压力,但他们没有抱怨,义无反顾,一如既往。他们的压力来自内心的自我要求,内心有一种力量在驱动自己。不是后边有人推着你走,不是外在的制度与监督推着你走。学校从不检查教案,也不统计考勤,更没有打卡之类的要求,也很少开会。到底什么才能使人主动地做一件事情?
一是热爱,二是觉得有价值。十一中的英语老师侯敏华尖锐地说道:“教师为什么会出现职业倦怠?中国教师到底在做什么?难道只是带着学生年复一年,日复一日地为分数和高考,围着教科书、考试和标准答案打转吗?如果为了提高分数,十一中大可不必如此折腾,几十年的经验最为有效,而且已经达到了顶峰。说白了,是职业理想、职业良心使然,我们不想再这样做教育了。这是以育人为目的的改革,终极目标是为了更好地育人。每一步都有目标在那里支撑着我们,我们才能走到现在,否则,走不远。这个力量不得了,如果忘记了意义,没有这个根本的目的,那改什么改?”如果说十一学校的教师待遇与其他学校有什么不同的话,那就是教师的“自由度”与“被尊重”的程度。十一学校的教师有充分的教学自由度与课程自由度,他们可以自行决定教材与教学的内容与进度。“你看,有这样的工作环境和专业自主权,我还有什么不能满足的呢?”侯敏华老师万分骄傲地说,她的脸上充满了幸福感。
顿 悟
反观当下:为什么名企喜欢要名校的学生?40岁了,我才明白,其实名企要的不是多么高的GPA成绩,而是一种内在的精神状态。就像《年薪百万的年轻人都是怎样生活的》一文中描述的:“那些年薪百万的年轻人,他们拿着高薪,却依然选择工作到深夜,并且他们的状态很不一样,每天都为自己让世界变得更好了一点儿感到振奋,非常积极。他们的辛苦不叫辛苦,也不为百万年薪。辛苦是他们获得自我实现的途径,自我实现使他们无穷快乐。这世界就是一拨人在昼夜不停地高速运转,另一拨人起床发现世界变了。”
我们大部分人的工作和生活状态是怎样的呢?上班稍微努力点儿就开始讲究公平,自己不得志就开始抱怨单位和领导,看几页书就觉得自己特别上进,辛苦几天就觉得自己要赶紧去享受一下生活了,加几天班就担心自己会劳累死,遇到些鸡毛蒜皮的小事儿就郁郁寡欢,仿佛遇到了天大的人生难题磨磨唧唧解决不清。看见很牛的人也会心生羡慕,但总也突破不了 “努力却总不得要领”的魔咒。
这场被教育部新闻发言人称为“悄无声息”而又”惊心动魄”的改革,有人比喻为教育的一次浴火重生,也有人认为这是教育的一次华丽转身,更多的媒体人则认为这是教育的一次突围,使中国教育实现了向教育本质的回归,实现了从服务于分数到服务于学生成长、从追求分数到追求人的发展的历史性转变,为中国创新人才培养模式找到了一条新路。
一群贴着地面飞行的教育理想主义者,一位锐意改革进取的校长,在这座有着光荣革命传统的校园里碰撞到一起,迸发出思想和智慧的火花,追求着自由民主的精神,创造着解放人性的新教育。2010—2014年,相对于历史长河,四年的时间极为短暂,但对于正在走向复兴的中华民族,对于实现教育强国之梦。四年的时间却又如此关键。对十一学校来说,对中国基础教育来说,这有着特别深远的意义。鲁迅有一句名言:“惟有民魂是值得宝贵的,唯有他发扬起来,中国才有真进步。”“一个个你我他”便是这“民魂”的勾勒者。置身于全面深化改革的历史区间,每一个人从我做起,从现在开始,保有美好的精神追求,我们的民族就永远充满希望。那一个个不畏艰险奋力跋涉的身姿,就会在中国的大地上,留下一个大时代寻变的印痕!
结 语
我们一行15人,余恺庶校长是最有机会寻变可变在变的,自己在办学校,余校长不能变,我们还能变什么?交流会时,邹军老师也是最有变的肯可能,其实我们每个教育者都有寻变可变的可能,至少我们的观念在变,理念在更新,至少我们在升华,我们在积累经验,那就适时寻变,改变我们能够改变的,让我们的学生的天性自由自地生长,让我们的老师受到最大的尊重,让我们在教育这块热土上,也留下我们一点小痕迹……
自由·尊重——教育的春天——读《中国教育寻变》分享 自由·尊重——教育的春天——读《中国教育寻变》分享 自由·尊重——教育的春天——读《中国教育寻变》分享 自由·尊重——教育的春天——读《中国教育寻变》分享 自由·尊重——教育的春天——读《中国教育寻变》分享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