BOOK/2021-001-寻变中国教育
关键词:教育变革
时间与动机
查FLOMO卡片笔记,这本书大概是2021年10月8号开始读的。使用FLOMO也是从10月份开始的,所以上面的书籍编号,也是第四季度的读书编号。第四季度,读书的编号没有超过15本。所以,算下来,全年阅读不超过60本。但实际上,全年读完的,大约也就15本,一个月1本左右的速度。汗颜郝颜。2022年,要改进读书的量和质。
回到《中国教育寻变 (豆瓣) (douban.com)》,是十一假期之间开始读的。
书买了几年,前面借给了年轻同事小赵老师(小赵要写硕士论文,借给他的意图是作为课程改革的参考)。十一期间,几个人小聚,我让小赵把这本书带给我。因为2021的下半年,学校换了一位校长,在暑假曾经寻求对本校变革的建议。因为我8月初刚从老家回来,处于14天居家观察期,所以没参加征求建议的座谈会。
但于我,换了这一任的校长,倒生出了想沟通的想法。想沟通不要紧,得有想法。有想法不要紧,得有深度。有深度不要紧,得有依据。所以我就想起了十一学校的变革。
其实大约几年前,在图书馆借过李希贵著的另一本书,收获也是非常大。记得书名叫做《新学校十讲》,里面讲了新时代学校变革,有哪些思考的角度和行动的策略。书是教育部的一个课题的成果,那个课题里,李希贵是组长,集合了全国若干个很具有前卫理念和深刻思想的校长,一起探讨新的学校应该研究什么。因为《新学校十讲》,我对理解李希贵在十一学校的变革,理解顺畅了很多。因为他前面不仅有自己在山东的实践经验,还有理论上的深入研讨,十一学校等于是他的思想在理论碰撞和萃取之后,再应用再改革的一个实验场所。
关于十一学校
2007年左右,十一即已名声雀起。我一个旧同事,其时在某校任中层,即曾去北京参观过十一学校,并分享过十一学校的校园空间的建设的照片。如今,14年过去,李希贵已经卸任十一学校的校长,他带领下的十一的变革 之路,零星报道 的多,完整报道的并不多。李建平记者这本书,是坊间关于十一学校的少有的专著。顺便说一下,另一位关于十一学校有透彻了解的媒体人,应属于上海教育的记者沈祖芸老师。沈老师以前在上海外国语大学任教期间,编过一本关于绩效技术在教育中的应用的书。后来以记者的身份跟踪十一学校的变革。再后来,2021年,与得到合作。在2021年的罗胖跨年演讲中,沈祖芸的教育观察,是六个专题中的一个(我记得是6个专题,可能不确切)。疫情复学后,沈祖芸也在得到上做过关于复学应该做些干什么事情的专题课。之所以这么长篇地叙述沈祖芸老师,是想说,十一学校所吸引的媒体观察,是专业的教育媒体人所做的观察。
然而,作为对比,我的第1条笔记是这样写的:
李建平的这本书,有点令人失望。报道 体太严重。
是的,我个人是不太喜欢亲斤花体的报道了。而李建平记者的这本书,恰好有较浓厚的传统报道的味道。
1条笔记,卡片形式
笔记卡片1:
引用——
“每当这个时候,摆在面前的只有两条路——不是克服它就是退回去。退回去是既简单又熟悉的方法,但>它不符合我们的改革目标。这些问题的出现,实际上是因为改革不到位,所以要继续深化改革,用改革>的办法解决遇到的问题,而不能用退回去的办法。”这番话,既是李希贵校长对自己的鼓励也是对自己>的提醒。
主题——
教育改革中的洞察和坚持。
自述——
很多时候人生也是这样的,在遇到困难的时候,后退是很容易的,但是后退解决不了问题,唯有迎难而>上才是成长之道。
行动——
为成长,开启新认知,进入新流程。使用新工具,挖掘新潜能。
读后感——
从这个卡片来说,这本书试图传达十一学校变革中的校长与老师,尤其是各位老师的感受,是作者写这本书的独特视角。以往谈十一学校,很多人过多着墨于李希贵,过多着墨于变革 的意义,而缺乏当事老师的个人感受的描述。从这个角度来说,李建平老师切入了一个非常有价值的角度。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