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颂·有瞽》:来来来,让我在音乐里再杀死你一回
有瞽有瞽,在周之庭。设业设虡,崇牙树羽。应田县鼓,鞉磬柷圉。既备乃奏,箫管备举。喤喤厥声,肃雍和鸣,先祖是听。我客戾止,永观厥成。
冷兵器时代的打打杀杀,没有什么浪漫传奇。基本上是“杀敌一千自损八百”的结局,所以,彼此间,除非有绝对的胜算是不会轻易挑起战端的。
春秋战国时期,墨家子弟靠沙盘上的攻防对抗演练就能轻松化解一场志在必得的侵略战。《孙子兵法》强调“上兵伐谋”,能用嘴皮子解决的,就不要动武。就连一向以勇武强悍著称的西楚霸王项羽在起了对刘邦的杀心之后,还要采用“鸿门宴”的方式,先来一场文斗。后来,宋太祖赵匡胤的“杯酒释兵权”,这一系列的历史事实都表明,战争厮杀——不是中华民族的本质文化基因。
正因为如此,祭祀、礼乐等宣扬法统的活动才格外重要。周王朝统治天下时,采用的是分封制,那么辽阔的土地,那么落后的交通与信息传递方式,仅靠畜生,如何实现对辽阔疆域的通知呢?
传说周王收缴了伐纣的兵器,筑造了九个祭祀用的礼器——鼎,霸天下分封给九个望族统治,这九家严格按照周传的程序祭祀,按照周的法典行事治理权。鼎这一礼器成为他们统治权的象征。
《周颂·有瞽》描述的实际上就是周王祭祀后,款待参与来客美食前的音乐大典。 一定程度上,这种款待本身既是一种礼制的教化,又是一种音乐方式的震慑。一方面,参与的诸侯王在自己使用礼乐时,不能超出天子的规制;另一方面,参与的诸侯王也要反思自己的言行,意识到在自己统治的土地上的权利,都是受周天子权利福荫而来的,不能为所欲为。
这首《周颂·有瞽》又作于周建立之初,“我客戾止”中的“我客”——周天子的客人,很有可能是刚刚从商王朝九死一生的遗老遗少、遗君遗臣。周天子带他们参与祭祖,听豪华的宫廷乐,不是为了和他们分享,而是另一种形式的教化和威慑。因此,这里呈现的音乐一定是发展了的、豪华配置版的。
一、演奏阵容的“高端”
“有瞽有瞽”,“瞽”是盲人的意思,演奏阵容之中的乐师,全部由盲人组成。历史上著名的乐师师况,为了减少外界对他音乐造诣精进的干扰,刺瞎自己的双眼,以静心专注于音乐。“有瞽有瞽”,参与周天子祭祀先祖仪式后音乐大典的乐师,都是师况那样有抱负、有定心、有技术的大师级的人物。而且,显然不是一两个,三五个,而是整个乐队。
二、大典陈设的“规整”
“设业设虡,崇牙树羽”,“业”是安装在悬挂钟磬架子横木上,可有锯齿的大木板;“虡”是悬挂钟磬的架子两旁的立柱。“崇牙”是刻在业上的锯齿,按照规制悬挂大小不等的钟磬;“树羽”是在崇牙上插上五彩的珍禽的羽毛。
这样规整的陈设,不是那个音乐小作坊就能安顿到位的。相比今天拎包入场的乐队而言,恐怕更多了几分庄严肃穆。甚至一定程度上,这样的音乐演奏,不是天天可以排练的,他需要在分散的环境下各自熟悉,然后在特定的情况下,无差错发挥。要知道,这可是“在周之庭”,在周天子祭祀先祖时所在的宗庙的大厅。
三、乐器种类的“不厌其烦”
“应田县鼓”,“应”是各类小鼓;“田”是各种大鼓。“县鼓”大鼓、小鼓不同的悬挂方式。
“鞉磬柷圉”,“鞉”是摇鼓;“磬”是石制的打击乐,有单个的,也有成组的;“柷”是一种木制的打击乐;“圉”是一种木制的锯齿状的乐器,用于在乐队中终止音乐。
“箫管备举”,“箫”是排箫,用许多根长短不同的竹管制成;“管”算是长短笛子的早期形态。各种各样的萧,各种各样的笛子,在音乐大典上合奏出和合之音。
四、音乐效果的“不同凡响”
“喤喤厥声,肃雍和鸣”。
皇家的音乐就是皇家的音乐,虽然陈设严整,乐器繁多,但效果只有八个字“宏亮和谐、肃穆和顺”。“和”是整个音乐大典的主色调。
“先祖是听”,先祖们在庙堂之上,在遥远的天国,听到这“宏亮和谐、肃穆和顺”的音乐,一定会宽慰的,子孙们出息了,还有这份孝心,真不错!
五、威慑力“杀敌无形”
“我客戾止,永观厥成”,我的客人,那些遗老遗少、遗君遗臣,那些自以为是的诸侯王们,在音乐大典现场都听傻了,他们那里见过这么大的阵势,这么高雅的音乐。音乐终了,因为长久的陶醉在音乐之中,沉浸在对于音乐宏大的感慨之中,已经出神了,忘记了音乐什么时候才结束的。
那些客人,像刘姥姥进大观园一般,见识了正统和富贵,哪里还敢造次?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