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无衣》:国歌,还是牢骚

作者: 花石冈 | 来源:发表于2019-02-28 21:27 被阅读11次

    岂曰无衣,与子同袍。王于兴师,修我戈矛,与子同仇。

    岂曰无衣,与子同泽。王于兴师,修我矛戟,与子偕作。

    岂曰无衣,与子同裳。王于兴师,修我甲兵,与子偕行。

    雍正皇帝是清王朝中最有争议的一个皇帝。因为他力排众议,铁腕肃反肃贪,众人对他的评价褒贬不一。以至于,坊间传闻“正大光明”匾额后藏匿的传位诏书上的“传位于四阿哥”水分颇大,是雍正的支持者们暗中将“传位十四阿哥”添了一横的结果。历史从来没有假设,也不可能如此轻松就完成了一段演绎。特别是后来的乾隆盛世,显然不是轻松改动一字就能迎来的。

    如果清王朝的那点儿花边宫廷故事,还需要改动一个字才能成就精彩的话。《诗经》之中,有太多的无需任何改动便能成就的大相径庭。

    《无衣》便是如此。“岂曰无衣,与子同袍”之后,如果是个句号,那么这首《无衣》便是一首铿锵有力、同仇敌忾的秦王朝军歌。如果“岂曰无衣,与子同袍”后面跟的是问号,这首诗便成了一首讽刺统治者嘴脸不一的牢骚诗。

    从标点符号的世界史来看,问号大概是由活在1450—1515年间的意大利语法学家和出版家A·马努提乌斯发明的,他制定了5种印刷标点:逗号、分号、冒号、句号和问号。

    汉子系统太完备了,以至于中古的标点符合历史就像一套吊带裙。东汉时,句读的符号有“↓”和“、”两种。宋朝人有幸使用上了句号。然后,直到清朝同治七年(1868年)张德彝作为“中国使团”的一员出访欧美,才将洋人的标点,句号、分号、冒号、谈好、问号、引号、括号、破折号介绍到中国。1919年4月,胡适、钱玄同、刘复、朱希祖、周作人、马裕藻北大六教授,提出《请颁行新式标点符号方案》,次年获得北洋政府教育部通过。

    估计,问号正式出现在中国国内的书本之中,应该是1920年之后的事儿。所以,两千多年前的《无衣》的“岂曰无衣,与子同袍”后面,断然不会赫然画着一个大大的问号。

    当然,没有问号,并不表示古代汉语中就没有问句,中国人就不需要表示疑问。

    单纯从大秦帝国的发家史来看,《无衣》作为秦国军歌的可能性较大。而从整个中华文明推演的思辨特征来看,《无衣》作为一首讽刺诗的可能性也不小。

    句号版的军歌:

    怎能说你没衣穿,与你同着那长袍。君王发兵去打仗,修整我们戈与矛,同仇敌忾奔目标。

    谁能说你没衣穿,与你同着那内衫。君王发兵去交战,矛戟擦得亮闪闪,并肩与你同作战。

    怎能说你没衣穿,与你同把战裙穿。君王发兵去征伐,披挂兵器皆齐全,杀敌与你共进前。

    问号版的讽刺诗:

    (若非交战敌当前)怎么会说“你没有衣服,棉袍我们共穿”?尔今发兵战当前,戈矛一律亮闪闪,要求同仇同向前。

    (若非交战敌当前)怎么会说“你没有衣服,内衫我们同穿”?尔今已是敌当前,矛戟同样亮闪闪,要求与我同作战。

    (若非交战敌当前)怎么会说“你没有衣服,战裙我们同穿”?你要兴兵去作战,与我甲兵亲无间,战阵与你共进前。

    由此来看,中国文学史上,最早使用问号应该也在1868年之后。

    问号大概算是最为神奇的一个标点符号。清朝皇帝汉子大概是最博大精深的语言系统。

    相关文章

      网友评论

        本文标题:《无衣》:国歌,还是牢骚

        本文链接:https://www.haomeiwen.com/subject/fghluqtx.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