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给教师的建议》69.教学中的随意识记和不随意识记 (读书笔记 )
关键词:不随意识记 理解 运用知识
发达的智慧的最重要的特征是观察力,是“用我们的智慧的眼睛在事物的一切关系的中心看见该事物的能力”(乌申斯基语)。
智力是在掌握知识的过程中发展的。但是必须考虑到“知识”这个概念的复杂性和多面性。第一,我们认为这个概念包含的意思是,要把那些基本的真理(事实、规则、数据、各种各样的说明、依存性、相互关系、定义)经常地保持在记忆里,因为这些东西在生活里是随时随地都要用到的,如果不会运用它们,不能在必要的时候从自己的记忆里找出需要的东西,那就不可能有进一步的学习,不可能有智力发展和智力劳动。第二,知识的含义是,要理解那些不一定要保持在记忆里的东西,要善于运用那些人类所积累的并保存在书籍里的浩如烟海、广阔无垠的知识宝藏。
在对待具体材料的态度上,一定要采取两种不同的方针。有一些东西是应当永远保持在记忆里的,这些东西好比是解释各种新的事实、现象的钥匙,或者形象地说,是思维的工具--所有这些都必须永远牢记;而且,更加重要的是,要善于运用和经常运用它们,使工具不至于生锈,不至于变成累赘的负担。
我们要努力做到的是,要把那些必须保持在记忆里的事实、现象、定义、说明等,正是通过知识的运用,通过把它们用于实践去获取新的知识和从事创造性的劳动,而使它们深深地印人学生的记忆里。每一位教师都应当在自己的学科体系里,定出如何运用那些必须保持在记忆里的知识的途径。
分析了各科教学大纲,定出了那些必须经常保持在记忆里的知识的范围。对这些知识,既通过专门的记诵,也在实际作业(知识的应用)的过程中加以识记。
不随意识记是减轻脑力劳动的一条极其重要的途径。不随意识记的效果,取决于学生在认识某一理论问题的过程中所完成的是什么样的脑力劳动。例如,假使学生听过了一个关于物质构造的有趣的报告,读过一本引人人胜的书,那么这就为他以后在课堂上学到这种教材时创造了不随意识记的条件。我们力求使许多概念,能够通过不随意识记的途径进入学生的记忆。儿童不通过专门记诵而获得的知识越多,那么他在记诵那些非经记诵就不能识记的东西时就越容易记住。
在今天这个时代,人的智力发展在越来越大的程度上取决于他是否善于在知识的浩瀚的海洋里辨明方向,是否善于利用知识的仓库--书籍。我们不应要求学生去做不可能做到的事:要他永远把整个课程都记在脑子里。我们要教给学生在课堂上准备回答问题的时候,以及在写作文的过程中,应当如何利用课本。
不随意识记是智力发展的极为重要的条件,它能把脑力解放出来用于思考,用于深入地理解事实和现象的本质。不随意识记可以预防最大的弊病之---死记硬背。我们的教师竭力防止学生去记诵不理解的东西。
人文学科的教师不允许学生照教科书死背,不允许复述背下来的东西。因为那样会束缚儿童的智力,特别是当他正在获得关于某种依存性和规律性的初步表象的时候。
感悟:所谓学习知识,首先意味着要善于运用知识。运用知识的前提是理解知识,当然,运用也会促进更好地理解。禁止让学生死记硬背。如有的老师不讲古诗,先要求学生背,都不正确的做法。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