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大名著里面最被低估的是哪个?我觉得是《西游记》,不少人把它当成一个玄幻冒险的故事。其实在清代,张潮就曾说,西游记实则是一部悟书,它适合给那些深陷迷雾,需要醒悟的人看。而如果想真正读懂西游记,必须得明白,它其实和当时流行的王阳明心学密切相关。
首先,西游记的故事不是明朝才有,它的原型,是唐太宗时期的《大唐西域记》,大约是宋末元初这个《大唐三藏取经诗话》,又有了猴行者的形象,所以不是吴承恩创作了《西游记》的故事,而是他改编了这个故事。
原本的主人公是玄奘,吴承恩改成了孙悟空,玄奘西天取经,变成了孙悟空修仙得道。《西游记》章回目录里面,提到了“心”这个字就有二十九回,斜月三星洞就是心字,孙悟空化身为心猿,紧箍咒就叫定心真言。
书的第一回叫‘灵根孕育源流出,心性修持大道生’。而当他们经历重重磨难,第九十八回叫做‘猿熟马驯方脱壳,功成行满见真如’。这又叫做收腹心猿意马。所以整个取经的过程,外在来看是冒险,而内在来看是修心。
修心的过程中,面对九九八十一难,这些难,既有自身内在欲望所化,也有外部强力的冲击;既有团队内部的分歧和斗争,也有来自外部的挑拨和诱惑。
暴躁叛逆的孙悟空,贪财好色的猪八戒,暗藏私心的各路神仙,好大喜功的妖精,穷兵黩武的魔头等等,他们本质上都是世间苦欲的化身。
再去想,为什么最后千辛万苦求来的经是一片空白的无字经?因为真理不依赖于文字啊,超脱形式,所以“悟空”的真意就是悟道即空。
孙悟空曾经开解唐三藏,说过一句非常关键的话,“说你自小时走到老,老了再小,老小千帆也还难,只要你见性志诚,念念回首处即是灵山”。人人都想去灵山,但灵山不在远方,灵山在哪儿?答:莫向外求,灵山在我心中。
这种思想其实就是典型的王阳明心学,吴承恩当时所处的时代是嘉靖到万历年间,而王阳明这一位明朝最伟大的思想家,他的心学思想恰恰也就是在这个时期壮大兴盛起来的。
所以吴承恩其实受到了心学的影响,把一个原本是讲求学冒险的故事,为其增加了明心见性、知行合一的内涵。
我们从这个角度出发,试着再去重新审读一下《西游记》,你一定会有新的感受和体验。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