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世说新语》中关于陶公性检厉,原文是这样的。
陶公性检厉,勤于事。作荆州时,敕船官悉录锯木屑,不限多少。咸不解此意。后正会,值积雪始晴,听事前除雪后犹湿,于是悉用木屑覆之,都无所妨。 官用竹,皆令录厚头,积之如山。后桓宣武伐蜀,装船,悉以作钉。 又云,尝发所在竹篙,有一官长连根取之,仍当足。乃超两阶用之。
原文是说,
陶侃办事,非常的认真严格,日常工作,也非常的勤勉,他在做荆州刺史的时候就命令,造船的官员将锯木屑收集起来。有多少啊,就收集多少。
但大家啊,都不明白他的用意,后来呀,到了正月初一的集会,正好遇上久雪初晴。
厅堂前的台阶上,由于下雪就变得非常的潮湿,于是阿陶侃就命令下人把这个锯木屑啊,铺在台阶上,这人来人往,就不会受到任何的阻碍。
凡是公家用的竹子,陶侃都会叫人把锯下的竹子的厚的一头啊,收集起来堆积,就像小山一样。
后来,桓翁要讨伐蜀地,在建造船只的时候啊,就用这些竹头来做竹钉。
又听说呀,这个陶侃曾经在自己管辖的地区征用竹篙。
有一个官吏啊,就把竹子连根拔起,根部来代替镶嵌在土里的铁箍,就这样啊,他把这个官吏连升了两级,加以重用。
中国古代啊,有不少为了维护自己的人格,保持气节而宁可饿肚子的故事,陶渊明的不为五斗米折腰,就是最具代表性的一例。
陶渊明是东晋后期的大诗人,也是名人之后,他的曾祖父就是陶侃。
年轻时的陶渊明啊,本就有大鲫鱼苍生的志向,可是啊,在国家濒临崩溃的动乱年月里的陶渊明啊,一腔抱负根本就没有办法实现。
加之,他性格耿直,清明廉政,不愿卑躬屈膝攀附权贵,因而啊,和污秽黑暗的现实社会发生了尖锐的矛盾,产生了格格不入的情感。
可为了生存,陶渊明最初,只做过州里的小官,可是由于看不惯官场上那一套恶劣的作风,不久啊,就辞官回家了,后来为了生活,他还陆续做了一些地位不高的官职,过着时隐时仕的生活。
陶渊明最后一次做官是在一息元年,那一年呢,41岁的陶渊明在朋友的劝说下,再次出任彭泽县令,有一次县里派督邮来了解情况,有人呢,就告诉陶渊明说,那是上头派下来的人,应当穿戴整齐,恭恭敬敬地去迎接他。
陶渊明听了之后啊,长长的叹了一口气,我不愿为了小小县令的五斗薪俸,就低声下气地向那些人献殷勤。说完就辞官回家了。
陶渊明当彭泽县令不过80多天,他这次弃之而去,便永久地离开了官场,此后,他一面读书,一面啊,就参加农业劳动。
后来由于农田不断受灾,房屋啊,也被火烧了,家境啊,是越来越差,但最终啊,他不愿再为官受禄,甚至连江州刺史送给他的米和肉都拒绝,不收朝廷的,也曾经征召他,但是也都被他拒绝了。
陶渊明啊,在疾病交加中离开了人世,他原本可以活得舒适一些,至少是衣食无忧。
但要以付出人格和气节作为代价,陶渊明啊因不为五斗米折腰而获得了心灵的自由,获得了人格的尊敬,写出了一代文风并流传百世的诗文。
为后人呢,也留下了宝贵的文学财富。
他呀,因不为五斗米折腰的高风亮节,成为了中国后代有志之士的楷模。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