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许多平台上,大家都在谈教育问题。在我们的印象中,大多数学生的学习经历是:中学最累,大学比较轻松。中学面临升学的压力,家长和学校抓得很严,学生自己也想出人头地,于是学习负担很重,许多人不是因为兴趣而去刻苦读书的,读书的目的是考好大学,找一份好的工作。一旦考上大学,由于大学管理比中学管理相对宽松,再加上大学以前阶段的学习不是发自内心的契合自己性情发展的需要,我们许多大学生就会很迷茫,找不到学习的动力,学习的可持续不很理想,许多在中学阶段所谓的天才到了大学就眠然众人矣,尤其缺乏创新意识创新能力。有问题,就会有人去反思,就会有各种看法。
在许多观点中,有一种观点,就是把高考分数和学生素养对立起来,“高分低能”成了社会的流行语和一些专家进行高考改革的说辞。在我的印象中,自从1977年恢复高考以来,为国家录取了无数建设人才,充分说明高分不一定低能,当然低分也不一定低能,更不一定高能。大学凭借高考分数录取人才,比较公平,老百姓赞同。现在大学自主招生,淡化高考分数,充分考虑学生的综合素质,这看起来是好事,但是有几个问题:一是综合素质如何评价,才能公平公正公开,更重要的怎样才能杜绝权力寻租,确保真正录取到高素质人才?二是如何平衡城乡教育发展不平衡、维护教育公平的问题,城市教育资源和教育水平要高于农村,子女综合素质培养成本很大,比如学钢琴,农村小孩学钢琴的机会几乎微乎其微。如果不通盘考虑,大规模扩大自主招生比例,就有可能造成农村大学生比例越来越少,这既不利于国家人才的选拔,也不利于教育公平。
分数和素养并不是非黑即白的关系,两者并不对立,高分可以高素养。要解决学生创新能力培养问题,就一定要在中小学开足通识教育课程,包括人文学科和自然学科,这种课程要提升到很重要的地位,通识教育课程要有合理都评价体系,纳入到升学指标中去。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