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每个周三,我们单位食堂的特色菜“歌乐山辣子鸡”,深受我等广大新闻农民工的喜爱,去晚了绝对是吃不到的。
今天中午进入餐厅时,发现还有足够量的辣子鸡在等着我,于是迅速加入到排队的人群中,就快排到时,一小鲜肉男生半路出击,迅速站到了我的前面、面不改色心不跳的点了自己要吃的菜,扬长而去……
只剩下我在点餐窗口凌乱~这难道就是传说中的插队?!
那一刻我真有点蒙圈,突然找不到北了。蒙圈中,我坐到餐桌前,细细回味刚才的一幕,还是有点无法置信:无论是从“尊老爱幼”的传统美德,还是Lady first的西方礼仪,还是“先到先得”的大众认知,在我们这样的一个“文化”单位食堂,都不应该发生这样的事吧?
好的,你们不用安慰我,我知道这是个小事,明天我就会忘记,但明显今天的辣子鸡不如以往好吃……
这种心情直到下午,我看到了这条新闻,才又有了一丝丝欣慰。
报道说,因为连日狂风大雨,云南经济管理学院和云南农业大学教学楼被狂风暴雨重创,部分窗子倒入教室,地上一片狼藉。就在窗户倒下的那一瞬间,一个男生扑向身边的女同学,用自己的身体保护了女生。
看完新闻的这一刻,我想起了自己念大学时的那些男生。给我印象最深的是我们班的张**,记得是入学后第一次全班集体外出聚餐,也是下着大雨,张**没带伞,我们班的一个女生周*就大方的邀请他一起打伞,结果到了饭店,周*依然很清爽,但张**的衣服上被雨水淋出了一条笔!直!的!干湿分界线,那条笔直的线让我印象深刻。
还有一次宿舍卧谈会,社长娟说,有一次她从市区逛完街回学校,公交车里只有她和一个男生没有座位,过了不久,男生旁边的一个乘客下车了,那个男生看了看她,然后默默地走到了车厢里距离这个座位的最远处,继续站着……
可能我是一个感性的人,所以这样的小事还能够穿越十几年的光阴继续停留在记忆里……
不论是新闻里的、还是记忆中的,这样的男生按照现在流行的说法,都是可以被称作“暖男”的吧!当然,一个人是不是“暖”不能靠一件事来下定论,但对于大多数人来说,一件小事就足以让人形成一种认知,做出一个判断,让一个人念念不忘。
尤其在职场,“暖男”“暖女”肯定更容易获得众人的认可。我们栏目组去年末来了两个实习的大四学生,男生新闻专业,女生播音主持专业,虽然男孩的专业更对口,但无论待人接物、工作能力,有过实习经验的女生明显高出男生N个段位,所以,最后……
结局,你们应该都猜到了。
其实无论男生女生,能不能“暖”到他人,这需要个人修炼;同样,不论男女,能否胜任职场同样也需要锻炼。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