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hx0826 30丨关系的纠缠:亲密关系如何伤害人
纠缠的关系中,因为你太重要了,希望你能满足我的愿望,不离开,能想我所想。
对抗成了加强的循环,变成了纠缠。
妈妈打女儿,觉得不公平,打弟弟。
妈妈期待女儿听话懂事,女儿期待妈妈同情答理。但谁又比谁更正义呢。忍受不了他们对我们失望,才会要求不要对我们那样期待。可是,一旦对他们有了要求,我们讲陷入了形式上的对称,关系就会纠缠不清。 如果女儿觉得我做不到妈妈的期待,到此为止即可。如果觉得没满足妈妈的期待,停在这,是不是自私?如果认为这是一种自私,那你也只能自私一点。也许对妈妈的内疚,是你独立的代价。
如果你承认妈妈不够通情达理,我就很失望。是呀,你会失望,可我们也只能去处理自己的失望了。有时候别人就不会按照我们想法行事,哪怕是最亲近的人,就是因为没法处理自己的内疚和失望,我们才会希望妈妈来解决这个问题,才会让关系继续纠缠下去。
可我们真正害怕的是什么呢?不是内疚、失望,而是情感上的远离。我们最害怕的,是最亲近的人也会和我们有矛盾和冲突。原来,我们真的只能过好自己的生活,哪怕是最亲近最在乎的人,我们也没有办法通过牺牲和改变自己,让他高兴起来。
这就是关系中的事实。也许我们讲师不愿意承认这个事实,才会让关系中的彼此那么纠缠,那么痛苦。
所有的纠缠,本质是既不愿承认对方和我们有差异,也不愿就此放手。既不愿承认我们满足不了对方的期待,也不愿意承认对方满足不了我们的 期待,而把彼此改造成自己想要的样子,并因为改造失败而责怪对方不配合我们。
摆脱纠缠带来的伤害
关系的纠缠,常常伴随着相互伤害。而对伤害的处理,又很容易变成一种新的纠缠。因为这种伤害来自亲近的人,我们更无法忍受。我们不会因为受了伤而选择离开,而是希望对方看到我们所受的伤害,希望对方能醒悟,能够道歉。是我们自己把治愈自己的药给了对方,又追着对方让他们把药给我们。如果对方不给,这就变成了一种新的伤害。
期待成了要求,于是两人开始有怨气,你责怪我不理解你的痛苦,我责怪你不敢恩我的付出。
chx0827 31丨课题分离:如何拥有高质量的关系?
为什么有人际关系的烦恼?主要根源是分不清什么事别人的事,什么是我的事。
人际中的困难,我们总是根据别人的态度表达,而不是根据自己的真实需要来表达。需要的正当性,不是通过想象别人的反应来确认的,而是通过我们自己的表达来确认的。也许别人不一定能满足我们的需要,可是表达需要本身也是一种需要,至少这种需要,我们是可以自己满足的。
以往人际遭到拒绝,表达我们的需要,这是我们的课题。别人拒绝或同意,是别人的课题。
帮同事,拒绝别人,担心人家说你小气。别人遇到困难,那是他的事,他应该提请求,你拒绝还是接受,这是你的事。你不能因为自己拒绝有困难,就抱怨别人不应该提出请求。如果你拒绝了,别人怎么评价你,那又是别人的事了。它既不是你能控制的,也不是你能剥夺的。别人怎么评价你,不应该成为你的行事准则。
害怕失败而不敢尝试。其实是害怕别人评价。同事怕hr给打绩效不合格。担心hr看不上简历。你觉得自己比hr专业,对自己判断比hr专业。简历投了,就做完了课题。
亲密关系更需要课题分离
父母和成年子女的情感纠缠
妈妈把教育女儿成才,成为唯一人生目标。跟着参加同学会,稍晚就打电话问。其实是想说“女儿还小,还需要我。”
妈妈说“你走了,我会孤单、会寂寞,也可能找不到人安慰。可是我不要把自己的困难,变成你不能出去的理由。”
儿子觉得父母不舍得他走,限制了他的发展。陈老师“她不让你走了吗?”“她没说什么,可是一看她,就知道她不能让我安安心心的走。”离开是你的课题,不是妈妈的课题。你应该自己去争取,而不是埋怨她没有主动让你离开。否则,这就是要求一个更大的照顾了。”
课题分离是没有条件的,如果我们一定要别人先做什么,我们自己才做什么,那这就不是课题分离了。
课题分离,就是人际关系中是的控制两分法。把我们能做的事做好,因为归根到底,每个人只能做好自己的事情。
如果我们真的把自己的事情做好了,把别人的事情留给别人操心。也许我们讲不会操心别人的评价,那些来自人际关系的烦恼和羁绊,也许就不会那么让我们困扰。
chx0828 32丨非暴力沟通:怎样进行高质量的对话?
课题分离不是人与人分开的孤立主义,把自己的课题和别人的课题分开,能促进合作。
一对情侣争论房子要不要加女方名字,提出请求,“能不能加上我的名字?”
非暴力沟通
第一,观察:把观察和评论分开。太太淘宝买很多东西;同事犯错,(又犯了,这个月第三次了)评价不是事实,是加工事实基础上意见。评价者总是高高在上的,说我有权利评价你。反抗的不是评价本身,而是关系。讲观察,而不是评价。
第二,表达感受:表达情绪、感受,而不是想法。 不公平,是评价性想法。房产证上没加我的名字,我觉得委屈。第一反应是安慰、了解她。日常生活中,只有最亲近人面前,才会表达感受。对方是没有满足我们的愿望,我才委屈。让别人为我的感觉负责,我的情绪是你引起的。为自己感受负责,“你没在房产证上写我的名字,我很失望,因为我想和你有更紧密的联系,我想减少婚后可能的矛盾和猜忌”。这种说法,是在说我失望,是我的需要没得到满足。把自己需要和别人行为区分,自己为情绪担责任。把我的感受和你的行为分开。
第三,直接说需要。常以批评说出别人的主张。越对自己不自信,会长篇大论说自己是合理的。和同事配合干一件事,“我累了,你能帮我一下吗?”vs“我都干了一天活了,你不能帮我一下吗?”这是指责了。以自我辩护的方式提出需要,聚焦重点的不是我的需要,而是对方的反应。想的是怎么说服别人,而不是表达自己,假设对方需要说服,也假设了对方不情愿帮你。拒绝帮你,不是你的需要,而是需要背后的指责。
提需要的要点,是把自己的需要和对对方的期待分开,只专注于自己的需要,而不要去想对方会怎么回应。这样反而能促进彼此合作。
第四,提出请求。 请求加是清楚告诉对方,我们希望他们做什么,但是请求不是命令。提请求是我们自己的事,而别人是否答应,这是别人的事情。
chx0829 33丨通向新关系:关系是如何进化的?
独立,是关系必须走的路。所有的生命都是来自一个细胞。
第一阶段,自我阶段,世界是围绕自己的需要运转。发现别人只关心自己的问题,他们会觉得惊讶,并感到挫折。
第二阶段,他人阶段。
别人不是围绕我们运转,开始迁就别人运转。生活在别人的目光和期待中,觉得别人的评价、赞许、愤怒都很重要。
变成老好人,不敢确认自己的需要和价值,会因为没法满足别人的愿望,而深深内疚和自责。
第三阶段,独立阶段。
能一定程度上分清别人的课题,能把自己和别人分开。变得自由,也不侵犯别人的自由。
拥有是人际关系中最大的幻觉,没有人能够真正拥有一个人,我们只是在各自的旅程相遇,彼此同行。这种相遇又长又短,最终我们还是会分开,去走各自的路。可是,正因为别人不需要理所当然地对我们好,我们还有了感恩的理由。正因为我们不知道对方会不会骗我们,才会有信任。正因为我们能够离开,坚守才显得可贵。
自由是美德的前提,所有人际关系中美好的东西,只有出于我们自愿的选择,才会变成一种美德。否则,它就会变成一种“不得不”的强迫,关系里的两个人,也会充满怨念地相互纠缠。
重点是不把他们的困难和问题,当作我们的自己的困难和问题,哪怕他们觉得他们困难的解决方案就在我们身上。比如父母希望你早点结婚,生个孩子,回家乡工作,考个公务员之类。他们觉得只有这样,他们生活才会好。可你不能这么想,因为只有你知道这是他们的问题,你才能腾出手来帮助他们。
Eg,儿子高考,正在想报考专业的事。爸爸可以帮助儿子,如果觉得不得不帮助儿子,是被迫的,也许就不去帮了,毕竟这是儿子自己的事。可是如果爸爸愿意帮助儿子,要知道帮儿子的事是你愿意,你想帮他。不是儿子要求你帮他,他也不一定要接受你的帮助。这样,你给了自己自由,也给了儿子自由。
chx0831 34丨转折期:为什么逆境是人生的新机会?
上次重要转折是什么时候?
记忆让我们误以为自我的转变也是一个连续的、缓慢的、渐进给过程。你被留在新旧交替的关口,茫然无措。
1.为什么要讲转折期?
你经历了什么样的转折期,又是如何度过这些转折期的,很大程度决定你是一个什么样的人。
如果一个人一生平顺,没什么挣扎,可能会变成肤浅的人。
每个转折期,都在更新你对世界和自我的认识,都在考验你的意志和精神,都在给你的自我增添新的内容。
固定标签形容自己,这是静态视角。发展的视角,要看到人是变化的。在某些转折期,消极的心理状态是变化的特性,而不是自我的特性。
当我看到一个人抑郁了,应该是重要转变,才特别艰难。抑郁时间长,应该被卡住了,才有了抑郁的情绪。
更新对自我发展的理解,人像动物,长到一定程度需要脱壳,脱壳痛苦,但旧壳限制了自我发展。自我的发展,也需要经历很多次这样的脱壳,这同样会给我们带来痛苦和迷茫。但这不是自我问题,是自我发展的历程。
第一单元所理解的自我发展,是通过新行为创造新经验的过程。
第二单元所理解的自我发展,是通过接触现实创造新思维的过程。
第三单元所理解的自我发展,是通过分清你的和我的,来构建新关系的过程。
在这一单元转折期,我们所理解的自我发展,通过自我的打碎和重构,从旧阶段过渡到新段的过程。
这个阶段的变化,常常孕育着新经验、新思维、新关系的产生,它是转变的综合,也常常伴随着更强烈的情绪波动,会持续更长的时间。它不是一种发展的量变,而是一种发展的质变。
我们的生活里虽然没有这样的仪式,可是,你也在经历这样转变的过程:脱离部落,去荒野寻找自我,最后以一个新的身份回来。
chx0901 35丨结束:如何与旧自我脱离?
误解:
1.结束是另一种的开始,
2.结束是意外。
3.把结束等同于错误。朋友和老婆遇到麻烦,结束不是改正错误,当时选一定有理由。时间发展,原来正确的事现在不对了。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