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名:《自我发展心理学》(26-30小节)
作者:陈海贤
日期:2020-7-14
方式:得到APP看陈海贤亲述文字
陈博士主要理论是“人是关系的产物”,关系塑造和决定我们的行为。
26-30小节,主要讲五个不健康的关系会对人产生影响:
(1)不安全依恋
(2)被三角化的人/三角化问题
(3)相互指责:都是你的错
(4)相互指责:都是我的错
(5)关系的纠缠
26-30五个不健康关系小结:
26. 不安全依恋:不安全依恋主要来自对母亲的依恋。母子/母女之间的依恋要适度,多了不行,少了也不好,要有一个健康的依恋。
27. 三角化问题:“所有的精神疾病,究其本质,就是三角化的问题。"
三角关系是指当两个人之间的关系出现问题时,其中一个人或者两个人同时引入第三者,来减轻他们之间的情感张力,淡化他们的矛盾,从而让关系变得更稳定,这本身不是问题,它也是正常的人际现象。但,如果三角关系中的某个人,一直成为两个人解决矛盾的工具,那这个人就被三角化了。
被三角化的人,会产生三个问题:(1)容易产生防御性的隔离 (2)扭曲情感 (3)内疚和自责
思考: 两个人之间的问题只限于这两个人(不要牵扯到第三人),勇敢真诚相待,NVC四步法帮助两人进行良好沟通,真实表达自己的情感,勇敢正面解决问题。“课题分离”帮助我们不纠结于“无法改变的事实”。
“你看看,你女儿都说要让你早点回家了。” 不要让女儿“被三角化”,承受“夹心人”的痛苦。妻子想丈夫早点回家,就自己主动NVC良好沟通表达。丈夫愿不愿意听,那是“他的课题”,妻子无权干涉和决定。
28. 都是你的错:
(1)道德经 “天下皆知美之为美,斯恶已; 皆知善之为善,斯不善已。” 无论什么样的关系,爱控制的妈妈,软弱的领导,并不是一个人构成了这样的关系结果,要思考双方的互相配合而造成这样的局面。
(2)"应该怎么怎么样……”,应该思维的本质,是我们不去改变我们的想法,而要世界、自己或者他人按我们的想法运行。纠结谁对谁错,“都是你的错”,“都是我的错”,就是关系里的应该思维。
(3)本章反复传递的观点:关系里,人的行为是相互塑造的。根本没有什么明确的因果,也就没有明确的对错。
(4)没有了对错,关系出现了问题,该怎么办? ——唯一的办法,“回到自己”!做我能做的事,承担起我在关系中的责任,而不管别人怎么样,也不管结果最终如何。
思考: 为什么我越来越感觉,所有的问题都是可以靠这三个原理来解决? 1. 阿德勒心理学“课题分离” 2. 非暴力沟通NVC 3. 冥想——活在当下。
29. 都是我的错:
(1)遵守边界不越界:我们需要承认和尊重彼此的独立性。我为我的生命负责,你为你的生命负责,绝不轻易越界。 两个鸡蛋,挨得太近,容易鸡飞蛋打。
(2)这种边界朋友间容易遵守,难遵守的是——家人间的边界!
(3)为什么我们要把明明不是自己的责任扛到自己肩上呢?“都是我的错”,原因是:我们宁可忍受这样的内疚和自责,也不想承认,再一段这么重要的关系中,我们居然是无能为力的。这种无力感更让自己难以忍受,所以我们“趋利避害”选择了“都是我的错”。
母亲对孩子说“要不是你,我早就离婚了。”孩子会自然认同“都是我的错”,不断内疚、自责、抑郁,母亲会一直“都是你的错”,不断抱怨、愤怒、委屈、抑郁。 苍天饶过谁?
(4)即使是最亲近的人,我们也需要承认,我们跟他是不同的相互独立的个体。
有些困难,只能他自己去面对和解决。
有些决定,只能他自己来做,无论他的决定在我们看来有多糟糕。
归根结底,每个人都只能为自己的生活负责。
30. 关系的纠缠:
(1)“人与人之间的关系,就像一群刺猬,离得远了会觉得寒冷,离得近了又会相互伤害。”
(2)有时候,我们很爱这个人,有时候,我们又很恨他。有时候。我们很想接近他,有时候我们又希望他赶紧从我们的生活中消失。想靠近又靠近不了,想离开由离开不了。
(3)这种关系的纠缠,经常发生在离你很近的人身上。尤其是夫妻之间。所以陈博士一直说的“自我发展”,是讲任何时候任何情况,要有边界,要区分你我,要有各自独立的空间。 不然就变成“琼瑶剧”,海枯石烂、山无棱,天地合,乃敢与君绝…… 天天活在“小说”和“梦里”好了。
(4)父子母女等亲子关系之间,也会时常陷入关系的纠缠。很多所谓“原生家庭”的影响,都来自于混乱的、焦灼的、炙热的亲子纠缠关系。
妈妈期待“听话懂事”的女儿,女儿期待“通情达理”的妈妈,这样的期待,到底谁比谁更正义呢?
爸爸忍不住打骂,孩子故意对抗,故意惹来打骂。一直循环。
"我们忍受不了他们对我们失望,所以才会要求他们不要对我们期待。" 家人、好友、情侣、上下级,不要让一开始的对彼此的深深好感和很高期待,变成了对对方的要求。 不忘初心方得始终,对方总不能每次都满足你的要求,一段良好的关系,纠缠得太近,会变成互相伤害。
(5)如何破?
理论上来说,任何事情的解决,都可以由"我"的环节入手。打破那个"恶性循环",让它"止于自己",无法循环下去。
荀子,“流言止于智者”,智者就是从“我”入手,不让自己成为流言蜚语的帮手,让它就此停息。 “流言兴于愚者”,愿我们不愚。
举例:
妈妈不认可女儿男朋友的例子,女儿这样来“止”住纠缠及循环—— ”妈妈希望我听话懂事,找个她认可的男朋友,好的,妈妈有这样的期待,可是我没法完成妈妈的期待了。我不试图改变妈妈,我也不去期待妈妈变得通情达理。这个事情就是如此。我是独立的自己,对妈妈我可能会有内疚,但允许我自私一点,因为这是我的人生。”
我们真正害怕的是什么?也许不是内疚,不是失望,而是情感上的远离。我们最害怕的,是最亲近的人和我们有矛盾和冲突。 但—— 承认一个关系中的事实:即使是最亲近、最在乎的人,我们也没有办法通过牺牲或改变自己,让他高兴起来。你永远不肯能满足对方所有的期待。我们能做到的,只有只能是过好自己的生活!
很多的愤怒、控诉、攻击,最终的目的,就是希望对方看到我们所受的伤害,向我们道歉而已。可是,期待符合道歉,是另一种形式上的纠缠。这样的纠缠,会给自己带来伤害。
这种时候,想一想“原谅对方”的可能性。forgive, 你这样做, 是给了自己,而非给了对方, for giving yourself room and freedom.
不是给对方宽恕,而是给自己空间。
让自己能够摆脱关系的纠缠,让自己能够发展自己。
或许,任何纠缠痛苦的关系,最终都只有一方主动forgive了,才能真正解决。
以下是看26小节时的碎碎念:
26. 不安全依恋:爱为什么会变成牢笼?
自我不是稳固的实体,我们都是"关系"的产物,关系塑造和决定我们的行为。如何构建有利于自我发展的关系?什么样的关系最有利于自我的发展?答案是—— 一种自主的、有选择的,但又能够为自己负责的关系。(不轻易被别人的情绪影响,自由地做出选择。不断探索新的关系,发现更多新的自己,不被绑在某段关系或某个角色中无法动弹)
在关系中,自己和他人的感觉经常被混淆。为什么?怎么办? 答案如下:
1. 导致感觉混淆的最重要的原因之一: 不安全依恋。
(1)不安全感来自对母亲的依恋。把人连在一起的底层动力的不是利益,是情感。人最强烈、最基本的情感就是依恋。健康的依恋是孩子安全感的来源。依恋是一个情感通道,它既能把安全感传递给孩子,也能把不安全感传递给孩子,比如父母吵架,或是母亲哭泣,婴儿就会紧张。
(2)亲子间过于紧密的依恋会带来不安全感。所以依恋要适度。
(3)不安全感的影响:
第一,如果父母的问题,尤其是母亲的烦恼占据了我们太多的注意力,那我们就很难再有好奇心去探索世界,也就很难发展出自己的技能。
第二,因为习惯了观察别人的情绪,这种不安全感很容易让他们对别人的情绪敏感,无论是家人还是同事、朋友。(他们很容易把自己放到这样一个位置:我要为别人的情绪负责,所以如果别人不高兴了,那就是我的错。)
第三,不安全的依恋,让我们和母亲的关系变得更加紧密。可孩子与母亲越紧密,他就越难去跟别人建立友情和爱情。 每一个人的自我发展,都需要在丰富的各种关系里发展壮大。如果孩子没有更丰富的关系,他就很难发展出丰富的自我。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