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ttps://img.haomeiwen.com/i9418787/2348a86633621c24.jpg)
承业忠唐
将对唐室的忠贞保留到最后一刻的,竟然是一名宦官。
张承业因受李克用的救命之恩,便尽心辅佐李克用父子两代晋王,但坚持不受李存勖加封的官爵,仍一直用以前唐室所赐官职。
张承业听闻李存勖在魏州(邯郸)受众将劝进,意欲改元称帝,不顾年迈,从晋阳(太原)赶到魏州劝李存勖改变初衷,道:“我王(李存勖)世代忠心侍奉唐室,多次为国靖难,所以老奴我侍奉两代晋王,至今已有三十余年矣。为大王你积聚财赋兵马,誓灭逆贼(后梁朱温),恢复本朝(唐室)宗社,以尽我绵薄心力。今河北之地刚刚安定,而朱氏尚存,大王你马上欲登大位(称帝),实在是有违你当初起兵讨逆的本心。天下人会说大王你自相矛盾,必使百姓失望至极。难道人心还能因此而不四散解体么?如今为了大王考虑,最好是先剿灭朱氏,为唐室诸帝复仇,然后迎立唐室后人为帝,再南下攻取吴国(南吴)淮南之地,西则入川攻灭蜀国(前蜀王衍),扫清宇内,合为一家。而到了那时,您功德无量,就使高祖(李渊)、太宗(李世民)再世,其功德也未必能高居大王之上,大王您让国越久,其后得国便越坚越正。”
李存勖慢慢说道:“此事原非我本意,本是众人劝进,不便相违,如之奈何?”(众人劝进,非我本意。这话耳不耳熟?)
张承业听得此语,知道此事再也不能阻止,忍不住痛哭道:“诸侯血战,本是为了李唐复兴,今大王自取大位,不但有误各镇诸侯,也误了我。”遂辞归晋阳,郁郁成疾,以致一病不起,同时也带走了唐室复兴的最后希望。
![](https://img.haomeiwen.com/i9418787/a2c6c593707a1b9c.jpg)
崇韬谏言
康延孝(即后攻灭前蜀的前锋大将)因在梁廷获罪,北投唐主,语李存勖道:“梁朝地非小,兵非少。但梁主无能,信任赵岩等辈。段凝本无将略,只会盘剥将士军饷,谄媚奉上。王彦章、霍彦威等朝中宿将反在他之下。梁主不善择帅,且每发一道兵皆用近侍作监军,及至行军一切事务皆需监军批准。近来又闻梁廷欲以数道兵分路出击,夹攻唐军,定在今年十月大举进攻。我看那梁朝兵力,合则多,分则少。陛下宜养精蓄锐,先等他分兵,届时只需率五千精骑由郓州出阵,便可直捣大梁。不出月余,天下即可大定了。”的确是以逸待劳,伺隙而动的妙策。但康延孝先侍李克用,后降梁,现又复叛梁,其心术可知……
不久,梁廷遣王彦章攻郓州,段凝堵截唐军南下,而契丹因前次败还,日思报复。传闻,一待入冬,契丹即将入寇抄掠唐军后方。
李存勖至此已是进退两难,举棋不定。宦官李绍宏建议道:“郓州孤悬难守,不如与梁讲和,以黄河为界,休兵养民以图后举。”李存勖大怒道:“若依此言,我辈就死无葬身之地了。”遂将其叱退,另召郭崇韬议事(名将,定乱兴唐功绩第一,也是李唐诸帝最该感谢的恩人。因为他接下来的一席话,彻底葬送了朱温一手篡来的天下,也算替李唐出了口恶气)
郭崇韬说道:“陛下您身不解甲,征战至今已有十五年了,这样做无非是为国讨逆,剿灭朱氏,以雪前耻。现今您已正尊号(称帝),河北士庶日望承平,而我们刚刚得到郓州这尺寸之地,便又要放弃。这样会使我军将士人心四散,到了那时就算以黄河为界,又有谁来为陛下您守护边境呢?臣之前已经详细问过康延孝向您说过的话了。现段凝阻我南方,但其非将帅之才,临机不能决断。而王彦章因遭梁主猜忌,所部极少且都是新募士卒,亦难成事。而最近我军收降了一批梁卒,都说大梁现在无兵守御。若此时我们能留兵镇守魏州(邯郸),同时固保杨刘渡口,陛下您再亲率精骑与郓州合兵,长驱奔袭大梁(后世姚广孝劝朱棣避开南下途中所有城池,直取南京的计策应该就是学的这个),大梁城中空虚,必定望风而降,则天下可定矣。若非如此,今年本就五谷欠收,军粮将尽,长此僵持,我军必生内变。俗语有云:筑室道旁,三年不成。愿陛下力排众议,奋志独断,切勿举棋不定。帝王应运而生,自有天命,为何畏首畏尾呢?”。李存勖闻言大喜,道:“卿言正合朕意,成王败寇,此事便这样定了!”
可惜呀,郭崇韬只是个战场上的名将、帷幄中的谋主,确非政治老手。功成即可身退,就算无法隐退,也该自污装傻度日,否则必定走上千古不变的道路~鸟尽弓藏。
![](https://img.haomeiwen.com/i9418787/ecb280864dd12583.jpg)
冯道讽谏
兴教门之变后,李嗣源即位,是为唐明宗。即位之初,励精图治,不久即有几分自得之色。冯道这老油条讽谏道:臣昔年曾在先皇(李存勖)幕府中供职,奉命出使中山,途经井陉关,道路非常险阻。臣担心马失前蹄,所以紧紧抓住马缰,所幸没有摔倒。之后到了平坦大路上,反而没有抓紧马缰,竟致落马。可见临危时未必一定有危险,而自以为安全时却未必安全。驾马行路尚且如此,何况治国呢。有能者,在太平岁月中亦不会放松警惕。装X者,四面楚歌声中却会洋洋自得……
冯道~五代超级老油条,多少君王在他面前来来去去,就他冯道始终屹立不倒。要是他能再长寿些,可能还会在赵匡胤手下谋个三公之位。虽然也是超级舔狗一枚,但他‘事亲济民、提携贤良’,所以名声虽恶,却未伤阴骘,自然也能混个善终。
此段极书后唐两帝更替(李从厚、李从珂)间,康义诚的丑态,毫无廉耻,甘当舔狗。
李从厚(后唐闵帝)为庸臣所误,逼反李从珂。遣各道兵围攻凤翔,没想到平叛大军全部在李从珂一把鼻涕一把眼泪的感情攻势下说服反水。
康义诚见状献‘计’于李从厚,欲亲率禁军阻挡李从珂大军,实则欲带走洛阳精锐投靠李从珂。指挥使朱弘实反对,谏唐主李从厚道:“禁军悉数出都拒敌,洛阳靠谁镇守?应先稳固洛阳,再徐图进取。”康义诚恼羞成怒,反诬朱弘实欲反,激李从厚冤杀朱弘实。康义诚领兵出都,李从厚则认为他此行靠谱,便将留在眼皮底下为人质的李从珂的一双儿女杀害(王炸就这样莫名其妙的被先出掉了,后一手明明就不是顺子,而是一串单牌)最可笑的就是,康义诚刚出洛阳到新安,底下的兵卒接连逃奔陕西,归附李从珂。康义诚本想带着大军迎降李从珂,以做首功。就是没想到手底下的将士比他见机的更快,十成中倒是先跑了九成半……待康义诚见到李从珂后,李从珂责其不忠不义,没想到最后还是躲不过一刀分首之苦。堪称舔狗下场的教科书。
![](https://img.haomeiwen.com/i9418787/9a411332ed633632.jpg)
![](https://img.haomeiwen.com/i9418787/9b6eb37b349d5158.jpg)
晋安寨之战(兼儿皇帝奉送燕云十六州,哎……)
晋安寨,这个名不见经传的小地方因为一场战斗突然平地一跃,成了影响中国历史进程的转折点。晋安寨之战过后,汉人将士们将在华北千里平原上,以血肉之躯死死扛住胡虏铁蹄四百余年的反复冲击,而促成这一‘盛举’的,得‘感谢’三人,一为‘儿皇帝’石敬瑭,二为桑维翰,三为薛文遇(竟然没查到百科)。燕云十六州直到徐达和常遇春攻破大都(北京)将蒙元逐至漠北,才重归华夏。
石敬瑭为消李从珂(后唐末帝)猜忌,表请移镇,以窥上意。李从珂本欲羁糜,但又听信薛文遇之言(夺必反,不夺亦反,不如先发制人。之前亦劝罢李从珂与契丹和亲之议)乐得顺水推舟,遂夺石敬瑭河东节度使之职。石敬瑭据晋阳(太原)反唐,并使桑维翰向契丹虏廷修书乞援,书中称耶律德光为父皇帝,其则自称儿皇帝,并约定事成后割让契丹燕云十六州。刘知远(后汉高祖)事前曾劝阻石敬瑭道:“称臣则已,称子何必?许虏金银已足求援,为何要割让土地。今日因事急相许,他日必为我中国大患,追悔不及。”同是开国帝王,刘知远比石敬瑭要清醒多了。
李从珂率军亲征石敬瑭,抵达怀州(河南沁阳),召众臣议事,众臣无谋,独龙敏出奏献计道:“石敬瑭造反,全靠契丹为援。本次契丹倾国而来,其国内必然空虚。臣请陛下立李赞华(耶律倍,耶律阿保机长子)为契丹国主,并由天雄及卢龙二藩镇派兵护送他自幽州直抵西楼,掌控契丹军政,令其国内大乱。我朝也大可将此事张布四方,使现契丹国主(耶律德光)有所顾忌,回军防变。之后命诸军挑选精锐,蹑其后,追击其部。这样不但晋安寨可以解围,寇叛(石敬瑭)亦不难扫灭了。”说是出奇捣虚之计策,我看亦是围魏救赵,围点打援了。良策。当然,既是良策,肯定是要被唾弃的。所以燕云十六州该丢还是要丢的,后唐该灭还是要灭的。
之后契丹、女真、蒙元在这片土地上耍的不亦乐乎,而两宋在三百余年间只能袖手一旁当个看客。可悲。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