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文网首页高中语文课文
基于共情解读下的阳光教育

基于共情解读下的阳光教育

作者: 韩军在线 | 来源:发表于2018-05-25 08:48 被阅读1022次

《挣脱羁绊,我们今天怎样讲“于勒”》

《听韩军讲于勒:为了看阳光,我来到大地上》

听韩军老师《用一篇课文〈于勒〉 写作两篇作文》 有感

        平昌关镇中心小学  孙警

由衷地感谢平桥区教体局耗费巨大的人力、财力于5月19、20日精心举办的“全国教育名家论坛——古诗文与阅读写作教学专题培训会”。短暂的两天学习,让我这个沉睡的笼中之鸟恍然大悟。我分别有幸聆听了赵志祥老师以及他的弟子白皛老师的古诗文吟诵、解析教学,向浩老师的“时空转换法”整篇作文指导,王士祥老师的“传统文化与诗词鉴赏”讲座......其中,给我震撼最大的是韩军老师讲授的《 用一篇课文〈于勒〉 写作两篇作文》。

韩老师的这堂小说阅读与写作深度融合的课脉络非常清晰,分别由以下版块组成:河南省2016、2017年的作文题目、《我的叔叔于勒》中的生字词、若瑟夫的风景、于勒叔叔的信、菲利普日记。看似独立的每个版块又是环环相扣,层层深入的,这源于韩老师的匠心独运。

俄国著名教育家乌申斯基说:“在教育中一切都应以教育者的人格为基础,因为只有人格才能影响人格,只有人格才能形成人格。”韩老师本堂课最大的特点是充分的发挥了学生的主体性,调动了学生课堂上的积极性。在他自己对文本深度解读的基础上耐心地引领着学生走近文本,走近于勒和菲利普的内心,走近他们的生命。他最让我惊叹不已的是真正的以人为本、以学生为本的理念,他引导学生换位思考,把自己当做文本中的于勒和菲利普,设身处地的剖析每一个小人物的真实内心,在学生的心中种下阳光的种子,把学生培养成一个活在当下、有同理心、有包容心的孩子。当然,课堂上有很多令人欣喜的生成。韩老师不愧是真正的名家、大家,他的这一新颖的理念正是我近7年的语文教学中所欠缺的,也是我一直困惑的地方。

韩老师一直循循善诱的引导学生,“于勒为什么给家里写了两封信?”韩老师话锋一转,“如果你留学在外,你会给家里写多少信呢?”看似很普通的一个问题,其实是非常巧妙的设计。可爱的八年级的孩子说会写1000封,每天写2封......通过学生自己和于勒的鲜明对比,通过学生轻松愉快的想象,再联系课文内容,他们就自然而然的明白了于勒出走多年只给家里寄了两封信的原因。在跨越了国界后,韩老师让学生都成为了“于勒”,在共情的过程中,他们就慢慢读懂了于勒——曾经那个行为不正,挥霍父母留下的遗产、动用了哥嫂大部分遗产的浪荡公子,甚至成为了全家人的恐怖。学生们就读懂了于勒作为一个普通人内心的无奈、卑微、对家人无尽的思念,更明白了他后来被生活所迫渴望通过自己的勤劳、坚强、自信、奋斗、反省等变得富有、自力更生,渴望荣归故里。

而此时,让学生以于勒的口吻动笔写河南省2016年的中考作文“我的青春里有  ”、2017年的“越来越  的我”就水到渠成,顺手拈来了。课文与作文无缝的嫁接,都是源于在韩老师引导下的共情解读还有阳光教育。他打破了我们传统教学中把于勒定性为一个败家子的形象,引导学生从自我、从当下、从现实生活出发,走进了于勒的内心,融进了于勒的生命。

这一教学理念和设计在“菲利普的日记”中也体现的淋漓尽致。传统的解读把菲利普夫妇看成了虚伪、冷漠无情、六亲不认、见钱眼开的人。甚至大部分老师给学生灌输的思想是万恶的资本主义社会对人物灵魂的侵蚀,批判了资本主义社会中人与人之间赤裸裸的金钱关系。

在这一环节的讲解中,韩老师从文学视角给了我们全新的解读。菲利普也好,于勒的嫂子也罢,他们首先是一个底层社会的普通人,这和国家没有多大的关系,和当时的社会背景也没有多大的关系。因为只要是个活在这个世界上的人,都是有血有肉的,就像无论我们生在哪个国度,无论我们贫穷贵贱,都要呼吸空气,都要吃喝拉撒一样,我们都有着作为人的最基本的感情。

“如果认了于勒会怎样?”“父亲会选谁?母亲呢?”学生说当时船上可能会大乱,母亲会立即以离婚威胁父亲不去认于勒,学生似乎更能理解母亲对女儿的那份偏爱,她一直惦记着女儿未来的幸福,怕女婿知道了于勒的现状,怕女婿知道他们的富裕梦已经破灭。学生对于菲利普的选择是不解的,韩老师适时引导“天下的父亲是更倾向于一个百万富翁的弟弟还是自己的女儿呢?”学生依旧有点迷惘,韩老师继续慢慢地追问:“如果是你的爸爸他会选择一个百万富翁的弟弟还是他的亲生女儿呢?”学生仿佛醍醐灌顶,一个女生坚定地回答:“我!我!那肯定是我啊!爸爸一定会选择我,因为我是他的亲生女儿呀!”

在父女情、母女情、兄弟情、兄嫂情的较量中,无疑,正常人都会选择至亲骨肉,这是放之四海都无需多加思考的选择。“既然是个诚实可靠的人,女婿即使知道了于勒没有发财,会离开女儿吗?”学生异口同声地答道:“不会!”点拨至此,学生在理解了自己父母的同时,也理解了菲利普,读懂了菲利普内心的无奈、辛酸和那份自私的”爱”......

因为生活在底层社会的他们生活拮据,女儿是个大龄剩女,她好不容易找到了一个诚实可靠的公务员。他丝毫不敢破坏女儿现有的幸福,更不敢去认自己的亲弟弟。就像韩老师追问的“如果认了于勒,于勒回到这个家,和哥嫂生活在一起会幸福吗?”学生明白嫂子容不下他,甚至对他充满了恨意。年事已高的菲利普是个普通的小职员,家里的生活已经十分拮据,再添上于勒的一张嘴,生活更是雪上加霜。通过韩老师细致的引导,学生明白了菲利普也是有血有肉的,他有很多的不得已,他不是不爱自己的弟弟,只是现实逼迫他暂时做出了更利我的选择。韩老师后来又引导学生明白菲利普出于种种原因暂时不认于勒,以后的某一天一定会去认,或者去寻找,带他回家。兄弟情暂时让位于父女情,像韩老师引导的一样,如果于勒明白其中的缘由,他会理解也会原谅自己的亲哥哥,因为善良的于勒也希望自己的亲侄女终生幸福,这是奇妙的血缘关系使然的。

紧接下来的以菲利普的口吻写《菲利普未公开的日记》,学生就得心应手了。菲利普内心的悔意、无奈、惧怕、牵挂等情愫跃然纸上,这种补白的设计是文本中没有的,它使人物形象更真实、丰满、立体。同时这独特的设计也提高了学生的写作能力,甚至是创作能力。

韩老师一直把学生带入文本人物的世界、内心、生命,基于这种共情的解读,让学生明白文本来源于生活,又高于生活。于勒、菲利普也许就是我们的父亲、邻居、亲友......美国著名成功家、教育家卡耐基说:“如果我们有着快乐的思想,我们就会快乐......用快乐、乐观、豁达的胸襟去面对人生吧,我们的人生就永远是快乐的。”韩老师让学生带着积极、阳光的心态去解读文本,把阳光的种子播撒,让阳光长在他们的心里。我相信这样的孩子长大以后一定是思想深刻的、脸上洋溢着温情的、内心是柔软的......

著名哲学家雅斯贝尔斯在他的《什么是教育》中写道:“教育的本质意味着——一棵树摇动一棵树,一朵云推动一朵云,一个灵魂唤醒一个灵魂。”深深地感谢韩军老师,是他唤醒了沉睡已久的我,让我明白作为一个语文老师应该时刻以文学的视角引导学生关注当下、关注生活、关注生命......我坚信:以后的教学之路,我会走得更顺畅,更遥远。一路欢歌、一路微笑地把阳光的种子也播撒在我那些可爱的孩子的心里,让它们生根、发芽、开花......

相关文章

  • 基于共情解读下的阳光教育

    《挣脱羁绊,我们今天怎样讲“于勒”》 《听韩军讲于勒:为了看阳光,我来到大地上》 听韩军老师《用一篇课文〈于勒〉 ...

  • 2020-12-16

    最好的教育就是共情

  • 《共情时代》| 梁境心解读

    《共情时代》| 梁境心解读《共情时代》| 梁境心解读 关于作者 弗朗斯·德瓦尔,荷兰著名心理学家、动物学家和生态学...

  • 《共情的力量》读书笔记

    《共情的力量》一书告诉我们什么是共情,如何利用共情与人沟通,帮助那些在痛苦中的人。书中解读了与对方感同身受的力量和...

  • 《共情的力量》

    《共情的力量》一书告诉我们什么是共情,如何利用共情与人沟通,帮助那些在痛苦中的人。书中解读了与对方感同身受的力量和...

  • 解读两会政府报告里的学前教育,你的发财机会来了!

    解读两会政府报告里的学前教育,你的发财机会来了! 今年两会有关儿童教育方面,一共两条,现在我来重点解读下: 李总理...

  • 到底什么是共情

    但凡说到儿童教育的文章,都会提到共情。字面意思理解,共情是理解接纳孩子当时的感受。共情是帮助处理孩子情绪过程...

  • 共情

    共情,见百度解释:共情(empathy),也称为神入、同理心,共情又译作同感、同理心、投情等。 看亲子教育类书籍常...

  • 共情沟通:不懂沟通本质,就无法好好沟通1

    亲爱的家人们,很高兴遇见你。今天,我将为你解读《共情沟通》这本书。 生活、工作中,你是不是会经常遇到下...

  • 共情教育了

    今天老师发孩子在学校的画画照片,尽管画得都不是太好看,但只是一群幼儿园小朋友了,孩子们画得开心就好了。 然后全班除...

网友评论

    本文标题:基于共情解读下的阳光教育

    本文链接:https://www.haomeiwen.com/subject/bgcyjftx.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