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5月12日到7月2日,在这短短的一个多月的时间里,我们工作室全体成员,在赵培基老师的统一安排下,在亚楠老师每天设置的小打卡的提醒下,顺利读完了《刻意练习》这本书。
这本书扭转了我对“天才”的认识。作者艾利克森博士告诉我们,我们的大脑同样拥有和莫扎特这样的天才相同的适用能力,而天才只是更多地利用了这种适应能力。
比如,帕格尼尼——世界闻名的小提琴演奏家。他在一次音乐会上,曾经“遭遇”了这样的事故,在演奏接近曲子高潮部分的时候,一根琴弦断掉了。观众们都蒙了,可是帕格尼尼并没有停下来,而是用三根琴弦继续演奏,并且演奏出的曲子并不比四根琴弦演奏的差。接下来第二根琴弦、第三根琴弦相继断掉,而帕格尼尼依然镇定自若,用小提琴上剩下的唯一一根琴弦,演奏完了整首曲子。观众们惊为神人,这绝对堪称天才了吧。可是,据说帕格尼尼他的“神来之笔”(用一根琴弦演奏),并不是现场的听众所认为的那么神奇,而是长期而细致地练习的结果。因为他曾经为他爱慕的一位女士,特意创作了这样一首只用两根琴弦演奏的神曲,两根琴弦分别演绎女子和男子,曲子婉转的语调似二人在互诉衷肠!这么一解释,我们就好理解多了。
那到底什么是刻意练习呢?按照作者的说法,刻意练习首先要找到好的导师、有明确的目标、有计划、经过不断的重复练习、最重要的必须要有反馈,同时要走出自己的舒适区等。找的好的导师,是为了让你以更加正确的方式进行训练。就比如我们去健身房,找专业的健身教练,他会教给你更加有效的方法。有目的的练习也就是明确的目标,会让你的方向更明确,比如在你练习弹琴的时候,你可能制定“连续三次不犯任何错误,以适当的速度弹完曲子”的目标。这样的话,你就能更明确地判断这次的练习是否成功了。另外经过不断的重复练习,当然这个必须有导师并及时给出反馈。因为只有这样你才能在不断改变自己练习的基础上得到提升。也可以是结果的反馈,比如减肥,要先买一个电子秤。其实买秤对减肥并没有直接的作用,但是它却可以帮助你,对体重变化有一个反馈,看你今天在饮食啊、运动啊等方面,有没有效果,这样你就能很好的确定你怎样的方法才是更正确的。至于走出舒适区,这也是非常重要的。因为我们每个人的身体或者说头脑都是偏爱稳定性的。即使他的生活过得并不太好,但是你让他转变,他可能也不会喜欢。而刻意练习,必须把自己推出舒适区,让自己的身体或大脑去遭遇挑战。而在不断地挑战训练过程当中,你的身体或者大脑就会以不同的方式来重新布线、重新适应。比如,伦敦的出租车司机、运动员、国际棋手等。但是要注意的是,大脑处在舒适区之外,却离得并不太远的“甜蜜点”上的挑战,这时改变才最为迅速。你不能一下子推得太猛,如果远远离开了自己的舒适区,就有可能受伤了。
那有人要说了,我们的工作这么忙,哪有时间这样去进行刻意练习呢?作者还提到了,我们可以在工作中运用刻意练习原则。比如,美国的战斗机王牌训练计划,还有用王牌训练方法训练医生。另外你在公司也好,单位也好,你每一次完成任务,都可以把它当成刻意练习去对待。在刻意练习中,你就会不断地提高。
当然,生活中也是一样,当你熟练地去运用刻意练习时,你就会变得越来越出色,越来越卓越了!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