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文网首页旅行·在路上在路上
重走中俄万里茶道——溯源之旅(五)

重走中俄万里茶道——溯源之旅(五)

作者: 忘川卡隆 | 来源:发表于2014-08-19 17:09 被阅读105次

万里茶道溯源之旅的最后一站,我们来到咸宁赤壁市的羊楼洞。历史上,山西茶商在去往湖南安化购茶的途中,路过湖北湖南两省交界的羊楼洞,发现这里非常适合茶叶种植。于是从咸丰末年开始,羊楼洞成为晋商种植和收购茶叶的一个新的茶叶产区。清周顺倜在《莼川竹枝词》中写道:“三月春风长嫩芽,村庄少妇解当家。残灯未掩黄粱熟,枕畔呼郎起采茶。茶乡生计即乡农,压制方砖白纸封。别有红笺书小字,西商监制自芙蓉”。从这曲竹枝词中,我们很容易看出当时羊楼洞地区采茶制茶的繁忙景象。三月正是春茶采摘的季节,农妇们一早做好早饭催促丈夫去茶园采茶。“方砖”应当指的是当地的青砖茶;“西商”指的是山西的晋商,也是武夷山人口中的“西客”;“芙蓉”指芙蓉山,今属于湖南临湘境内。在古代,湖南临湘与湖北羊楼洞是连在一起的黑茶产区,而现如今,这一地区在湖南称为羊楼司,在湖北仍称羊楼洞。

据《湖北通史•明清卷》记载,茶是湖北出口物资的大宗。1861年以前,主要由山西商人在湖北咸宁、蒲圻等地设庄收购和指导工作。俄商从1863年起在崇阳和蒲圻羊楼洞等地,陆续开设顺丰、新泰、埠昌、隆盛等用于手工制作砖茶的茶庄,自行运销俄国。

我们在羊楼洞赵李桥茶厂见到了当年由俄罗斯商人生产的“火车头”牌砖茶的模型。20世纪初,俄罗斯商人将德国(一说英国)报废的蒸汽机火车头拉到羊楼洞,将它改造成用来蒸茶、烘茶和压制砖茶的机器,为纪念这一创举,俄罗斯商人将“火车头”图案压在米砖茶上,“火车头”牌由此诞生。

在羊楼镇采访的当天下午,我们走访该地保存较好的一条明清古街。这条街“因茶成市”,与万里茶道也有着密切的联系,甚至有人把它称为当时的“国际茶业交易市场”。

明清古街宽四五米,长约2000多米,由一条主道和若干条小巷组成,2000年被列为湖北省人民政府重点文物保护单位。与江西铅山河口镇的九弄十三街相比,古街给人感觉较为狭窄。同样是走在青石板的老路上,河口镇的一堡二堡人来人往,自行车、电动车和三轮车可以轻松自在地穿行,而这里却几乎难以看到车辆。这可能也是这条石板路比河口镇要保存地更加完好的原因吧。

羊楼洞明清古街比较有名的当属青石板路上那一道道被运茶的“鸡公车”所碾压的深槽。我们在现场发现,深槽虽然仍有不少,但多连同石板撬起被搁置在路的一边,比较连续完整的深槽并不容易发现。据当地的陪同人员告诉我们,当地人为了保持路面的平整,会将被碾轧严重的石板撬起翻面,重新铺建。

与之前的想象不一样,明清古街道路两旁有不少茶号就是当年的制茶工厂。比如位于古街前端的聚兴顺(即后来的湖北省供销社赵李桥茶厂),1925年由山西老板投资8万元建造,该厂鼎盛时有300多名工人,年制茶4000箱,年产值12万元。现在的“聚兴顺”早已人去楼空,如果不是看到门牌介绍,我很难相信在眼前这栋破旧的两层木质建筑里曾经有过人声鼎沸、一片热热闹闹的生产茶叶的景象。

在这条街道的中段,有一处当地的非物质文化遗产——赤壁脚盆鼓的演出协会。这是一种通过击鼓和说唱的多人歌舞表演。在上午参观赤壁博物馆时,我曾看到过一张清末当地茶农用脚踩压揉捻茶叶的照片,以为脚盆鼓或是来源于茶农平日的生产劳动。后来一查才知道,脚盆鼓最早来源三国时赤壁之战吴地居民击鼓参战的故事。看来凡事还是不能想当然。

按照中俄万里茶道的路线,在羊楼洞压制完的青砖茶由鸡公车推送到赵李桥,在潘河上船,沿长江水运直达东方茶港、茶叶之路最大的集散地——武汉。回到武汉,我们一行5车16人为期7天的中俄万里茶道溯源之旅也就到此结束了。在武汉,我们将从新出发,继续沿着万里茶道向遥远的俄罗斯圣彼得堡出发。在7天的时间里,我们先后走访了福建武夷山、江西铅山、湖南安化和赤壁羊楼洞这几个茶叶产区的重要源头和集散地,带着我们的使命一路长途奔袭、翻山越岭,去探寻和触摸这条世纪动脉——“伟大的茶叶之路”。2014年8月18日,武汉再出发!

 

相关文章

网友评论

    本文标题:重走中俄万里茶道——溯源之旅(五)

    本文链接:https://www.haomeiwen.com/subject/bggetttx.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