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是一本《纽约时报》畅销书,美国亚马逊2014年度最佳图书,作家伍绮诗的处女作。
16岁的女孩莉迪亚死了,可她的家人们还不知道。
莉迪亚是家中老二,李先生和李太太的掌上明珠,她遗传了母亲的蓝眼睛和父亲的黑头发。父母深信,莉迪亚一定能实现他们无法实现的梦想。
莉迪亚的尸体被发现后,她的父亲内疚不已,母亲则一心报复。莉迪亚的哥哥觉得,隔壁的坏小子铁定脱不了关系,只有莉迪亚的妹妹看得一清二楚,而且,她很可能是唯一知道真相的人。
种族和性别的大主题,早期华裔在美国的尴尬处境,与众不同成为巨大的压力和负担,父亲内心因此产生的深深自卑,母亲放弃自我成为家庭妇女的压抑,父母把自己的期待和梦想强加给孩子,一步步的把莉迪亚推上死亡之路。
孩子的心才是最清明的,在家背遭忽视的汉娜洞悉了家庭的一切秘密,父亲的自卑,母亲的压抑,姐姐对父母期待的迎合,这一切才是莉迪亚死亡的真正原因。
莉迪亚死后,父亲的自卑爆发到极点,出轨于自己的助手,他不知道莉迪亚早就知道这一切。哥哥内斯,像父亲一样的优秀,被哈佛大学录取,是隔壁坏小子杰克羡慕的对象。
内斯以为杰克是妹妹离奇死亡的关键,却没想到他是莉迪亚最后的朋友。他们一家人都没有发现,莉迪亚承受了一家的精神黑洞,她以为一切都是从她没有被淹死就错位了。
所以她选择了让一切归位,牺牲自我。
的确,莉迪亚的死唤醒了父母,帮助他们看到了自己心底最深处的秘密,化解了这个家庭随时土崩瓦解的危机。
随着剧情的发展,一步一步看到莉迪亚死亡的真正秘密,我不能抑制自己内心的痛苦。
世界上很多的痛苦和死亡不是因为战争,不是因为外在的杀戮,而是因为看不见的精神暴力,原生家庭的父母决定了孩子的命运。
多么深刻又残酷的现实。
一个小娃娃,离开父母没有可能得到生存的机会,唯有讨好父母才能获得一线生机,孩子天生就爱父母,希望得到父母的关注和爱。
不同家庭的父母却给予截然不同的回应,你以为给予孩子最好的物质,给孩子准备好最好走的那条路,让他不要输在起跑线上,你为他付出了一切,甚至自己的生活和自我。
然后,你把自己所有的期待都投射到孩子身上,我给你最好的,但是你得按照我的期待去活着,你不能有自我,不能按照自己的方式活着,甚至不知道什么才是自己最想要的生活。
这无异于对一个人的扼杀,以爱的名义,杀人于无形。
全世界千千万万的父母都在这样做,欣然以赴,舍身忘我的去杀死自己的孩子。
多么可怕的事实。
我自己也是这样,让孩子学舞蹈,因为舞蹈会让一个女孩变得优雅美丽;让她学围棋,因为学棋能锻炼思维和计算能力;让她学画画,因为这会发展想象力。
即使她不喜欢,即使她很排斥,我还通过诱导或陪伴的方式让她坚持做下去,美其名曰培养意志力。
这一切都是因为我小的时候没有上过幼儿园,没有机会学过兴趣班,长大了看到别人多才多艺,觉得很遗憾,为了弥补这个遗憾,我希望孩子去完成它。
可这是它喜欢,自己选择的吗?
她现在还小,不具备辨识和选择的能力,需要父母去辅助帮助她成长为自己。我以自己的方式为她安排她的生活,不管是不是她想要的。
记得我小时候,虽然没有上过幼儿园,没有学过任何兴趣班,也没有什么书可以读,偶尔父亲读的武侠或者古典小说,父亲听的地方戏曲,姐姐的课本都成为我儿时快乐的源泉。
那时的环境没有现在好,知识贫乏,见识浅薄,信息来源及近于无。
可我不是很好吗?我最大的财富就是做了自己,因为我的父母允许我做自己,虽然没有能力为我提供优厚的环境和条件。
他们却对我没有要求,我的一点点的成果都足以让他们骄傲和自豪,这成为我的信心来源。
我依照自己的方式去生活。
活着的每一瞬间,我都要过自己真正想要的生活。那孩子呢?是不是也要把这个自由还给她。
我的父母对我有期待,希望我生活的好,有一份好工作,能够自己照顾好自己,能够为家庭增光添彩,光耀门楣。
我也是按照这些期待去做的,虽然没有成为负担和压力,却是我前进的动力和目标。如今,他们没有期待了,我的动力也没了。
这就是对孩子期待的结果,要么成为压力,要么成为动力,却不能成为孩子自己的内在的自驱力。
经过近十年的探索和曲折,现在逐渐的看到自己,逐渐看到自己内心的梦想,看到自己想要追逐的自我。
好在我越来越自由,满满的能够按照自己的方式,做自己。
我想要更好的自己,这就是内驱力。
我对自己的期待,应该由我自己去实现,通过自己的努力。
我的孩子,她的生活,她的选择,她的自由都应该还给她,因为这是她的生活,她活着的每一个瞬间,都要过她真正想要的生活,而不是我的期待。
父母不应该成为她的负担和压力,而是支持和力量,自信和爱的源泉。
《无声告白》这部小说,对家庭关系、原生家庭和孩子的成长、期待与自我,真正想要过的生活有深刻而清明的洞察,莉迪亚的死足以让读到这本书的所有父母惊醒。
这是所有儿童,孩子对父母的告白,虽然无声却字字泣血,直击内心和灵魂。
为父母者,当读此书。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