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文网首页高剧情电影电影简书电影院
《分裂》:多重人格的精准刻划

《分裂》:多重人格的精准刻划

作者: 影评宝宝 | 来源:发表于2018-05-16 18:52 被阅读104次

    分裂| Split

    首次看到电影预告就知道这是一部关于「人格分裂」的电影,拜现今媒体发达之赐,「人格分裂」对于一般观众而言并不陌生,并且或多或少都知道些许关于这种症状的相关常识。以此为题材的电影不在少数,首先想到的是前一阵子知名度很高的【24个比利】(The Minds of Billy Milligan)一书,内容讲述比利身上拥有24个不同的人格,是一位典型的人格分裂症患者,此书题材不但取自真人真事,比利也是美国司法史上首位因为人格分裂而获判无罪的犯人,并且将改编为电影《拥挤的房间》,预计由李奥纳多狄卡皮欧(Leonardo DiCaprio)演出,只是消息传闻已久,还是《分裂》先拍成电影上映了。

    资料才发现,原来《分裂》的导演奈.沙马兰(M. Shyamalan)曾经执导过最成功的电影就是1999年的《第六感》(The Sixth Sense),神来之笔的结局令观众大为盛赞,在社群网路没那么发达的年代,观众很容易保有观影乐趣(除非你有看过且大嘴巴的朋友),这种结局逆转的电影日后也成为不少导演、编剧爱用的手法,只是效果总不如当初《第六感》来得好。

    在此之后,奈.沙马兰又陆续执导了《天兆》(Signs)、《神秘村》(The Village)、《水中女妖》(Lady in the Water)等片,但成绩都没有《第六感》来得亮眼。所以奈.沙马兰又尝试拍了一些商业导向的大片,如《最后的风之子》(The Last Airbender)、《重返地球》(After Earth)等,但都得来负面评价,也让他差点变成票房毒药,片商在宣传时甚至要求不要提到导演的名字。这次《分裂》算是重回他拿手的悬疑题材,至少目前为止此片的评价多是趋于正面,看来相当有机会一吐多年来的闷气。

    这次身兼导演和编剧的奈.沙马兰确实表现相当不错,以《分裂》这部电影的题材来说,导演的拍摄手法令人激赏。多重人格常与精神分裂(俗称「思觉失调」)搞混,其完整名称应为「解离性身份障碍」,电影中就直接简称为DID(Dissociative Identity Disorder)。观众都听过,但也都一知半解,所以导演用了一种细微而详实的方式,利用演员的动作、互动、台词带领观众从电影里发生的事件一点一滴了解在主角身上的多人格特征,以及他可能产生的行为。

    这样的剧情编排看得出导演对于故事着墨的功力,利用多重人格不确定、无法预测患者行为的特性而制造出的紧张、刺激感,再藉由一个权威医生的口来教育观众渐渐接收到更多多重人格患者的症状与可能性。若你有认真看,应该可以感受到导演是如何带领观众一步步走进整个无法预料的犯罪事件中,而且完全做到丝丝入扣,引人入胜。但相对地也因为观众对于人格分裂此一症状的知解,而让某些情节变得可以预测,反而失去应有的悬疑感。不过这类场景多数都被饰演本片主角的詹姆斯·麦卡沃伊(James McAvoy)以精彩的演技弥补过去,所以本片集合电影两大重要元素,同时拥有好的剧本与演员,算是近期相当好看的一部电影。

    (以下将会讨论到剧情,没看过的建议不要看)

    事实上,《分裂》不少设定让人很难不联想到【24个比利】的故事,同样的人格分裂症;同样的产生出24种人格。太多的相似之处让人有点怀疑《分裂》的剧本到底参考多少【24个比利】的故事?不过《分裂》拍摄手法精致,大量的近距离拍摄方式突显出演员的表情变化,让观众轻易的投入剧情,甚至最后剧情还与导演十多年前执导的电影《惊心动魄》(Unbreakable)有关联,这些优点纵使【24个比利】翻拍成电影可能都难以超越。

    以剧情来说,《分裂》这部电影从一开始就不拖泥带水,患有DID的主角绑架了三个女孩子,仔细去观察,演员的每个动作、每种行为、每句话语都代表角色本身的思考模式,很少电影会如此吸引观众去看到那么细微的刻划,但在《分裂》当中,这样的方式是必要的,如同引领观众欣赏此世界观的3D眼镜,事后回想,还真的不得不佩服导演的细腻。由于主角本身的多重人格特征就是强烈的亮点,相信多数观众的目光都集中在此,像个好奇的顽童试图找出凯文(凯文.温德尔.克雷姆Kevin Wendell Crumb,主角原始人格的名字)身上其他人格的踪影。

    例如为什么丹尼斯(Dennis,犯下绑架案的人格)上车后率先迷昏后座两个女孩,之后却没有第一时间将坐在前座的凯西迷昏?从后面的剧情可以知道,丹尼斯原先的目标只有后座的两个女孩,因为之前的主控人格贝瑞(Barry)曾经跟他的主治医生弗莱彻医生(Dr. Fletcher)诉说过在工作场合受到来访的高中女生恶作剧,其实此举可能意外引发凯文其他人格的躁动,并且让贝瑞这个人格失去原本的主控地位,才发生后续一连串事件。而这两个女孩很大机率就是对凯文恶作剧的高中女生,因为以她们天真带点白目的性格来看,做出这样的事好像也不意外,只是凯西并不在其内,但是绑架计画执行时她也在现场,此时丹尼斯或许还未下决定要如何处置凯西,但是看凯西恐惧而不失慌乱的想偷跑下车,为避免节外生枝,因此决定将凯西也一并迷昏带走。

    还有后面凯西教其中一个女孩尿尿在自己身上来避免丹尼斯对她的搔扰,因为凯西观察到丹尼斯进出都要擦椅子的动作,可能是因为他有洁癖。面对在她们面前有如变色龙的绑匪,凯西也多能沉稳以对,在情势未明朗前不愿做出太激进的挑战,并且利用与凯文不同人格的对话,找到逃脱机会等,还有幼年受过的创伤,让她习惯多穿几件衣服来保护自己等习惯。

    饰演凯西库克(Casey Cook)的安雅泰勒乔伊(Anya Taylor-Joy)诠释起来还算合格,毕竟在男主角精彩的表现下,始终掩盖了她不少光芒。凯西库克一角很明显与另外两位被绑架的女孩不大相同,也在导演巧妙的安排下,对故事内容有画龙点睛的效果,因为重点在于凯西过去的成长背景,造成她冷静观察、耐心潜伏的猎人性格,同时拥有保护自己的防御性,慢慢揭开凯文多重人格的秘密,不但救了自己一命,也让她思考是否有机会改变自己未来的命运,甚至打开她潜藏在内心的多重人格因子,虽然导演在这方面没有明说,却也为之后的剧情创造无限可能的机会,甚至不排除开拍续集可能。

    多重人格的题材是足够引人入胜的,除了未来可以期待的《拥挤的房间》(由【24个比利】改编),过往电影《致命ID》(Identity),甚至港片《神探》(Mad Detective)都是这类电影中相当出色的代表,但是最让我印象深刻的却是1996年由李察吉尔(Richard Gere)主演、让艾德华诺顿(Edward Norton)一鸣惊人的《惊悚》(Primal Fear,另一译名《一级恐惧》)。在电影中身为律师的李察吉尔如何帮一位坚称自己无辜的犯人打赢谋杀罪官司?当观众还在雾里看花的时候,揭露原来犯人疑似患有人格分裂症,这个情况似乎也解释了先前一切不合理的情形。整部电影可以看到艾德华诺顿在初次演出时就精湛的诠释一位双重人格的罪犯,当一切事情都了结后,在最后五分钟又来个大逆转,不但让观众看到演员近乎完美的表演,也在剧情结尾留下无限唏嘘的惊人发展,同时拥有视觉与心灵的双重满足,同样在演员与剧本上获得很大的成功,只不过《分裂》在结尾的震撼没有《惊悚》来得大,在观众胃口被越养越大的同时,现在鲜少有电影可以达到那样的效果。

    最后,《分裂》在剧情上的创新比较稀少,但是导演细腻且引发观众投入欣赏的拍摄手法确实掌握得宜,是一部必须沉静思考,细细品味才能够挖掘出其中韵味的隽永之作。

    相关文章

      网友评论

      本文标题:《分裂》:多重人格的精准刻划

      本文链接:https://www.haomeiwen.com/subject/bglmdftx.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