因为足底筋膜炎的原因,我的羽毛球和跑步只能暂停,这几天尝试着做些垫上运动,并且把一年半前同学发给我的健身操翻出来跟着跳,这算是头一次尝试健身操并已经坚持跳了3天。
这些年也算是习惯了要运动,不打球、不跑步一段时间后心里会有强烈的负罪感,按理说我这样懒散懒惰的人不应该呀,但是不知道为何就是觉得一定还是要想办法动起来。许是因为怕真的就这么懒散下去变成中年大妈了吧。
从昨天跳操的时候就开始对自己的心跳区间感兴趣,仔细研究了一下才发现之前我跑步的时候心跳已经超过自己运动时的最大值,也就是说心跳超过了安全区间。
不过我跑步的时候没有觉得任何不适,看来是自己无知无畏,或者我觉得每个人的情况不同、那个针对大众的安全心跳区间算法【运动时心跳最大值=(220-年龄)*80%或者170-年龄】也许对我来说太低了点。
血氧从44退步到43,但还算优秀,身体年龄20岁我的静息心跳一直都比普通人低,原来几乎和专业运动员一样低,就算最近几年静息心跳比原来加快了不少,但还是一直都在60以下。
我跑步的时候如果不看手表就压根不知道自己的心跳会那么快。这两天做运动时我都注意看着手表,如果按照安全区间的心跳来运动,我基本上没办法出汗、觉得运动强度完全不够。
我的静息心跳目前都是50多 按照这个心跳,我基本没有做运动的感觉所以我还是跟着自己的感觉走吧。
据说人一生总心跳约为25-30亿次,所以根据自己平均心跳的次数是不是可以算出自己的寿命呢?砖家们说静息心跳60次/分钟的人最长寿,而超过80次/分钟的人,每增加一次就减寿4个月。砖家们还说大家可以参考自然界的动物:老鼠每分钟心跳大概5-6百次,所以老鼠一般就2年的寿命,而乌龟每分钟大概6次心跳,所以乌龟的寿命可以达到150年以上。
根据大数据来看,经常运动的人比不运动的人至少多活5年,所以,让自己动起来总是好的!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