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一句话说:熟读唐诗三百首,不会写诗也会吟。
那么,对于写作来说,熟读诗词,不仅可以培养我们的语感,同时也可以增加我们的词汇量。
即使我们没有很深厚的诗词功底,但写作的时候,我们也可以引用诗词,化用诗词,来增加我们语言的美感,营造文章意境。
引用诗词。在我们表达文章的时候,可以适当引用诗词来提高语言的表现力。同时,也可以提升文章的美感。
但我们需要注意,引用诗词不要过多。过犹不及,有些人在引用诗词的时候,会大量引用多个诗人的诗词,读起来其实也不好,像是用别人的诗词拼凑起来的文章,影响读者的阅读体验。
还有一些人,引用诗词喜欢把整首诗词全部引用,引用以后再进行大段的诗词赏析。把这首词的创作背景,诗人介绍,表达主题等全部写一遍。
其实,这样有点像诗词鉴赏。我们引用诗词是为了表达我们文章的主题而服务的,不能本末倒置,把文章主题抛在一边,专门做诗词赏析,这样就偏离了主题,写得再好,也没有用处。
举个例子。我在文章《浅秋,落字为安,淡暖清欢》中,在表达季节的更替时,引用了三句诗词:
一直向前走,遇见“二十四桥明月夜”,遇见“梧桐深院锁清秋”,遇见“草木摇落露为霜”。每一次遇见,都是季节的抵达。
引用诗词,一般引用几句即可,不需要大段引用。引用过多,反而会破坏整体文章的和谐与美感。
另一种方式是化用诗词。化用诗词,就是借鉴诗词的写作手法,在原有的诗词基础上,再加以创作。
举个例子。在文章《安静,是一个人的繁华》中开头有这样一段话:
“空山松子落,是一种幽静之美。明月照轩窗,是一种清寂之美。”
空山、松子、明月和轩窗。这几个词语都是古诗词里面经常出现的意象。同时也能够更好地表达“静”的主题。所以,可以通过自己的重创作,来表达文章的主题。
除了引用和化用两种方式。古诗词中,我们更需要借鉴的,是意境的渲染与表达方式。
比如,我自己特别喜欢的一首诗:
《江雪》
柳宗元
千山鸟飞绝,万径人踪灭。
孤舟蓑笠翁,独钓寒江雪。
这首诗,从首句的数字“千”和“万”与后面的“孤”和“独”做对比,同时,四个字叫起来便是千——万——孤——独,更加衬托出作者孤寂的情绪。
诗中运用典型概括的手法,选择千山万径,人鸟孤绝,两种最能表现山野空旷的景物描写。接着描绘大雪纷飞,孤舟独钓的场景,更能表达出作者内心的不屈与孤独。全诗构思独特,语言简洁凝练,意蕴丰富。
我们写文章的时候,也可以作为借鉴。通过运用数字,对偶,对比等修辞手法渲染文章的意境,表达自己的情感。
还有另一首元曲,也非常经典。
《天净沙·秋思》
马致远
枯藤老树昏鸦,
小桥流水人家,
古道西风瘦马。
夕阳西下,
断肠人在天涯。
《天净沙·秋思》是元曲作家马致远创作的一首小令。此曲用多个词语组合在一起,就有了意境。比如枯藤、老树、昏鸦、小桥、流水、人家、古道、西风、瘦马和夕阳等意象,非常符合深秋萧条落寞的情感抒发。
这首元曲也因为“意蕴深远,结构精巧,顿挫有致”,被后人誉为“秋思之祖”。
学会营造意境,文章读起来也会更有悠远深邃之美感。
作者:茶诗花,安静的写作者,文字里的修行者。安般兰若签约作者,河南省作协会员,中国散文学会会员。多篇文章被《人民日报》《新华社》《洞见》《十点读书》等千万级大号转载。已出版美文集《在最深的红尘里相逢》《光阴如禅》。新书《零基础学写作》全网热销中。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