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们家的厨房总是永远热闹,从不停歇。尤其是过节的时候,一个星期前就要开始准备,挑选市场最新鲜五花肉和整只猪腿,用沸水烫上几烫,细细刮去猪皮上的杂毛,切成半个拇指宽一个手掌长的长方形状,再用酱油、盐、糖、醋和香料调制卤汁,把热气腾腾的肉片在空气中像做一道仪式抖上一抖,再虔诚地完全浸入酱汁里面去。这样,直到过节前,我们家的每一寸空气都洋溢着猪肉的香甜,到了正式过节,桌上更是会神奇地出现许多我偶尔路过厨房却从未见过的食物:剁椒芋头、酸菜粉条、卤鸡腿、鸭翅、鸭掌......
即便是在平时,厨房也一如过节般忙碌,早上我很早就离家去上学,为了买到最新鲜的食材,妈妈总是很早就会提着环保袋去到家附近的菜市场和超市,比较两边的价格后买齐当天需要的菜——有时候也会买多,那么第二天妈妈就会换一种做法来做。回家后把菜洗净、择选、切块,等到这个时候,我也差不多从学校回来,妈妈再蒸上一锅香喷喷的白米饭,等我回到家,桌上一般已经摆好一两个冒着热气的菜,厨房里传来青菜和锅底“滋滋”撕拼的声音来。午饭过后,妈妈便收拾好碗筷,开始重复步骤准备晚餐。那时候我们家的餐桌仿若从来新鲜,热意盎然,妈妈似乎不需要过多思考,就能充分满足和征服我和爸爸的胃口。
番茄炒蛋
我最喜欢的一道菜永远是番茄炒蛋。直到现在我才知道这竟不是我们家的独家食谱,而是家喻户晓的“名菜”,但我敢以至今20年的人生经历担保,我妈做的番茄炒蛋,有世界米其林大厨都无法企及的“热度”。热油、煎熟蛋液、起锅、翻炒番茄、加蛋、糖、盐、酱油,妈妈从来不需要刻意地测量时间和控制火候,自然而然地就能把这一道菜完美地复制在我们日常生活的每一顿饭,我常常一个人就能吃掉一整碗。
但这样一道重要的菜,竟曾经一度消失在我们家的餐桌上。
小学四年级,那时候已经懂得攀比,女孩子们常常抱团嬉闹,互相炫耀所有新鲜得到的东西。有一次班里一个很有钱的女孩子邀请我们小团体里面的所有女生去她家品尝她爷爷给她做的兔肉,所有人都没有吃过兔肉,大家全都满怀期待,至今想来那兔肉的味道也没有什么特别,顶多也就是炒得香脆的猪肉,但那时候有兔肉吃的只此一家,总就是觉得这肉要比平时吃的好吃好几十倍几百倍。吃完兔肉回家,家里的餐桌上无一例外地摆着一盘红黄相接的番茄炒蛋,那时候也不知怎么气由心起,脱口而出:“怎么又是番茄炒蛋啊!”本来满心欢喜做好饭菜的妈妈当场愣在原地,拿起筷子夹了一块番茄放进嘴里,也许她觉得是那天的番茄炒蛋味道不对的缘故,接下来好几天她都照样做了番茄炒蛋,无一例外得到了我一致的抱怨,最后甚至变本加厉:“怎么老是做番茄炒蛋啊,我都吃腻了!”在妈妈努力探索自己做菜味道的时候,她不知道,变质的,其实是我心里的味道。从此以后,番茄炒蛋消失在了我们家的餐桌上。
土豆炖排骨
高三的时候,学业很紧张,一周只能回一次家,于是妈妈便把她过去一日三餐的精力和心血集中在了这一餐,土豆炖排骨便是常见的菜单。土豆要选小土豆,削皮及其费劲,排骨要起个清早才能挑到最新鲜最优质的肋骨排,常常这一道菜就要花费妈妈一天的时间,为的只是晚上我回来大吃大嚼时满足的表情。但这道菜的精髓就在于要用上好的砂锅炖上好几个钟头,出锅便吃,重在新鲜,因此妈妈只能估算着时间下锅开炖,常常我回来的时候土豆排骨还在锅里炖着,等它出锅我已经吃了别的东西填饱肚子,再也吃不下哪怕一小块土豆了,因此终于有一天我对妈妈说:“以后不要做了,这个炖的太慢了,根本没有时间吃。”于是我也再也没有吃到土豆炖排骨。
炸红薯团团
妈妈及其喜欢吃面粉或是糯米做的家乡小吃,像煎糍粑、炸红薯团团都是她的拿手好菜。把红薯切丝,一根根浸入用淀粉调成的白色浆糊,用浆糊黏上多根红薯丝团成一个团子,放入烧滚的油锅大火猛炸,直至颜色金黄就可出锅,外面酥脆可口,里面的面粉仍是软软糯糯的流心口感,再加上红薯炸后的香甜,一口下去,满齿溢香。
我之所以这么熟悉这道点心的步骤,是因为小时候每当妈妈做的时候我便眼巴巴地哪里都不去守在油锅面前看,等不及上桌一出锅便拾其筷子一口下嘴,这时候的炸红薯团不仅酥脆,还有一种烫,把它的香发挥到了极致。也许就是因为爱吃油炸食品,我对自己的体重在大学一众苗条少女面前常感到隐秘的羞耻,于是开始决定戒掉所有油炸食品。但妈妈不知道,她仍以为我是小时候那个喜欢眼巴巴看着卡路里在锅里冒泡的贪吃鬼,每当假期回家仍是兴致勃勃地炸上十几个,我开始还勉强吃下两三个装装样子,但过后总要对着体重秤升高的数字后悔不迭,于是我终于忍不住告诉她:“这个太油了,我们要健康地生活嘛!”
不知道从什么时候起,我们家的厨房变得冷清了下来,也许就是在这一次次拒绝和失望中,妈妈学会了这个快节奏时代更便捷的饮食原则,每当我们回家,妈妈不再是挥舞着锅铲从热气腾腾的厨房中探出头来向外头等候的人宣布:“快要好了哦!”,而是立即收拾好钱包打开手机告诉我们附近新开了哪家有名的餐馆,仿佛外出吃饭才是我们家“吃一顿好的”的标准象征。
我知道这个社会也许终有一天家常菜会彻底消失殆尽,而受过专业训练的厨师和社交网站上的美食博主将成为这个社会绝大多数人群的饮食父母,但我衷心希望这个变化起码不会是从我家厨房开始。
庆幸的是,一年以前,我们家的人似乎同时意识到了这个问题的存在,做饭的卸载掉了手机里面外卖送餐的app,重新将柴米油盐的热气填充进厨房的冷清,吃饭的自觉大快朵颐,将卡路里之类的数据通通扔进垃圾桶里,每当厨房热气又起,我们都知道,它蒸腾守护住的,是两方的安心。 家常菜的味道就像一叶小舟,我们乘着它停靠无数个美食的港口,但最终的最终一定会驶回到家的源头。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