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我们从认知方面来来分析一下读书。
我们知道人类认知世界是有规定性,而且人的大脑神经元发育完成的时间在二十五岁左右,「理性脑」部分,顶叶的灰质十二岁才完成发育过程,显叶要到十六岁才完成生长,最后完成发育的,是具备假设、洞察未来、归纳分析、逻辑推理的前额叶,则要到二十至二十五岁才发育完成。也就是说作为个体的认知,二十五岁后就已经定型(发育完成的大脑,仍可借学习活化)。也因为二十五岁后人们一般都在社会上承担了一定的责任,事物的判断需要以个人理解的事实作为依据。这样就固化的我们的认知(形成了个性化世界观)。又因为个体居家环境的不同以及个人的感知的差异化,对事物的认知也就又不同的解释。这也就是一百个人看哈姆雷特就有一百个哈姆雷特的原因。
说到读书就牵涉到怎么读的问题,文学作品等我们完全可以根据自我的体验去理解。但一些思辨性的理论,或研究性的著作,我们在读时,就必须清空自我的认知,去理解作者的思脉,尽可能的体验对方的具身认知(不在对方的认知系统中,我们对一些事物的感知是很弱的甚至是无感的)。当然,任何书都可这样读(包括文学作品,会有不同以往的认知)。这里就牵涉到一些方法论的学习,如不是这样,方法论对于我们只是事实的陈述,根本起不到作用。如有些关于孩子教养的方法论,我接触到一些家长对方法的理解,有些理解的面貌全非却振振有词,真是有点细思极恐。
因此,我们在读书时首先要放松自我、放下自我、清空自我,去体验作者的体验、感知作者的感知,即便作者的理论与你又不同(或抵触),有些不同是我们不在对方的认知高度。只有这样才是读好(读懂)书的不二法门。
另外补充一点,任何方法论都是作者的归纳总结的结晶,但作为个体而言我们只能借鉴,千万不能照搬,很简单,不在一个认知层级上;另外,我们也不能小看自我的能力,只要我们认真的面对对象,去理解对象,一旦有了正确的认知,你自会找到解决问题的方案。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