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面陆续谈了些看书的方法,本计划续写应看些什么书,但个人的学识毕竟十分狭隘,不敢造次,现就此主题继续写一点个人的浅见。
返璞归真的读书
在现今目不暇接,眼花缭乱,信息化的碎片时代,新的信息层出不穷。其中包含着一些新的概念。接收者对这些也显出焦虑状态。而现在所有所谓新的知识点,究其根本,都是从旧的基本的知识转化而来。问题是人们往往以追求新潮而忘了根本,欣赏着万紫千红的花朵,却忘了他们都根系于土地。
人们追求新颖的东西无可厚非,但往往因为朝前飞奔而忘了回头,这是一种惯性,就像人们追求肥甘辛辣的口味而忘了米面纯粹的、淡淡的甘甜。
回到读书,现在有些人认为无需拘泥于基础的理论,只要广泛的涉猎。然而,这样更使得人们眼花缭乱,无可适从。
胡适早就主张读书要精、博。精者是掌握知识的基础,并研究体系化、琢磨其演化;博者是在基础上结合其他领域的知识加以融化贯通。所以返璞归真是研究其基础。
还是以计算机互联网为例。
计算机的基础只是“算法”和“数据”,而网络使得数据规模化。至于现在的关于数据计算的概念,无一不出于此,包括“云计算”、“共享经济”、“物联网”、“区块链”等等,都是一种算法的互联而已。现在很多行业都有一种现象即同质化竞争,而支持行业的基础,并没有很好的开发利用。而往往基础的某些原理稍加利用就可能是一个有益的差异化、也可能是重大的增长点,但往往被忽略。
以此,反证我们的读书,不是也一样么。
我们都教孩子学钢琴,学钢琴的目的是为啥,肯定的回答是培养孩子的艺术细胞,潜意识是想让孩子成为钢琴家。似乎没错吧。然而,所谓的艺术、钢琴都不是根本,根本是音乐也是一种交流的语言,要想了解语言,并不在乎是钢琴或是口琴,而艺术的鉴赏力只是你能听懂这种语言而已。
总之,学习、读书,需要底层知识的扎实,基础理论要精读要琢磨,也许他没有实际的用处,但“无用者大用也”。其次是博览,只有人能区别于动物,把万事万物连接起来。学习时又怎能割裂。112个化学元素,幻化出了这山川万物、大千世界,你又如何分的开呢?
网友评论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