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上有很多人在谈怎样看书或学习读书的方法,有些文章确实写得很好,方法也是多种多样。但我有个疑问,即便是那些教人读书的人(除了学生考试、或专业研究之外),有几个象他们教的方法那样去看书的,没考证过,但我认为未必都这样,多无趣啊
功利性的读书
1、提出怎样读书,说明他就有一种功利目的(学生考试除外)。有功利性的读书往往只是想了解一方面的知识,势必对知识就不会或很少有进一步思考的动力,往往局限于知识的内涵和确定性,而不会去考虑具体知识的或然性和适用性。所以,我们会看到社会上一旦出现一种性的概念的实施,就会有众多的人模仿,且是一摸一样的拷贝。这些模仿者也都是在“学习”。
2、功利性读书的另一方面是,潜意识里认为“那些书有用吗?没用我干嘛要学”。
以上都是窄化了思维方式,这样读书收益不会很大。笔者认为,读书,应该是抱着轻松的心态去读,没有目的。
非功利性的读书
1、不知所云,看了再说。
不带任何束缚,没有框框,即所谓“空杯”,这样更能接受一些观点,当然人们在接受观点时自会判断,而这种判断往往结合了现实,反而接受的更全面,而非全盘接受。
2、 不会摒弃更多知识
因为没有特定的目的,对一些原先不了解的知识,也可能会轻易的接触。进而,有可能会引起兴趣,主动的去学点东西。
3、 了解知识点外的东西
有些知识,一般人不会去主动(或说功利性)的去学,如:天体物理,弦论、量子论等等,这些知识确实是尖端的科学理论。但一般人在看这些书的时候,也会有不同的收获。如:科学家为什么会这么想问题;有些理论,宏观尺度和微观尺度会截然相反等。这些在现实中对拓展人们的思维非常有益。
4、引发另类的思考
由于是闲看,书中的某些观点(或只是提到),与原书观点关系不大,但从另一方面,却能引出更大的新的探索,也正因为是闲看,你可以抛开原书,就这点继续探讨研究。这也是天体物理,弦论、量子论等高深晦涩的理论会给我们的乐趣。
举个例子:我在看【信息简史】一书时,书的开始讲了会说话的鼓的故事,说的是非洲人用鼓来表达一些信息,问题是往往用复杂的鼓点表达简单的意思。那我们想一下是否可以用极短的鼓点表达,由于鼓点的单一,显然是不可能的。这可得出“信息的冗余,很多是为了说明信息的具体内容的。”那么,我们在语言交流中有没有这种现象哪,词不达意、答非所问等等,是不是对信息理解不准确引起的哪?……。单单的一点可以引发一连串的思考。
很多新的理论,往往在人们熟视无睹的事件中产生的。
网友评论
未娶娇妻莫要哭,书中自有颜如玉。
未住高楼莫要愁,书中自有黄金屋。哈哈哈哈
大姐的两句诗把我要说的全说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