随着年底的临近,闲暇时间越来越少,大量工作进入了收尾阶段,每一天都紧张而忙碌。
本周的一班主题,是离自己理想的生活还有多远,不可避免地涉及到对于理想生活的定义。
如今我已走过三十载春秋,对于理想一词仍不甚了然。这是一个尴尬的年纪,既没了更年轻时的血气方刚,美其名曰洞穿了世界的复杂性,实则是理想在现实的打磨中棱角不再;也还未到不惑之年,难知天命,只是在一次又一次重大事件的推动下,艰难地向前踱步。
回看三十年的人生足迹,到底是留下了些名为经验的感悟,虽不足以勾勒出理想生活的全貌,却也对于通往理想之路上的诸多陷阱有所察觉。
(一)、物欲的膨胀
“我要一所大房子,有很大的落地窗户”,孙燕姿《完美的一天》,曾经承载着我对于理想生活的想象。这首歌列出了完美一天的要素——阳光、最快的网络、吉他、漂亮衣服、朋友、思考、小狗。在元宇宙概念日渐流行的今日,回看这首2005年的歌,甚至有几分超前和预见性。
《完美的一天》中,理想生活的物质基础表面来看是一所大房子,细细品味不难发现,歌中的主人公们并没有世俗意义上的“工作”,而是“我们晚上不睡觉,白天在床上思考”。
这当然不是一首讴歌物欲和不劳而获的作品,其表达出的艺术家式的生活状态,很有几分古典哲人的风范。然而对于多数挣扎在生存底线的人们,很容易聚焦于这间物理上的“大房子”以及背后隐含的关键词——“财务自由”。
财务自由的念头在我脑中根植已久,具体埋下种子的时间已很难考究,随之衍生的斜杠青年、FIRE人群等概念也早就有所耳闻。“财务自由”的背后,是个人能力与欲望的辩证统一与收支平衡,能力终有极限,而欲望永无止境。
如同京城的多数年轻人,我原本深感房价带来的压力与束缚,却在父亲离去后,陡然之间有了自己的房子。它并不大,老旧且破败,不得不与蟑螂和米象共生,却也终究是卸下了物质生活里的最大负担。
然而,物欲总是不断膨胀。没有了居所之忧,就将目光投向股市,在涨跌中患得患失,与理想的生活渐行渐远,只剩下欲望的拉扯与求之不得。
物欲的膨胀,是理想生活的宿敌。充耳不闻,是不战而降的沉沦。
(二)、闪光的过去
年过而立,回忆里的日子开始浮现出一种遥远的朦胧美感,尽管当时的自己浑然不觉。
自带滤镜的童年,寻找自我的校园,都储存在似乎触手可及的闪光日子里。那时生活的重担未上双肩,父亲还陪在我的身边,尽管不时与他激烈争辩,却还是感到一种无法言喻的踏实与安全。
成长总是伴随着失去,失去至亲,失去朋友,失去曾经的血气方刚,失去无忧无虑的时光。再回首,往事如烟,此刻却再难团圆。
对于过去的追忆,在无形之中形塑了我们的生活观,仿佛理想就存在于已逝的过往,只能一路寻找遗失的美好。
在人生天平的两端,失去与得到相生相伴。至亲驾鹤西去,爱人不期而遇。我终究不是孤身一人,组建了新的家庭,有了新的家人。沉湎于过去的欢乐与悔恨,只能令人永固于封存已久的世界,难以抵达解脱的彼岸。
闪光的过去,是理想生活的蝉蜕。用力碾碎,只留下满手的渣屑。
(三)、梦幻的未来
对于未来的想象,从小就令人欲罢不能。
我们幻想着未来的生活状态,幻想着即将遇到的绝世良人,幻想着宏大愿景的达成,却在不知不觉中怠慢冷落了此时此刻的家人与朋友,为日后的追忆悔恨埋下伏笔。
有多少对于未来的想象,由于缺乏现实的土壤,而永远地停留在了幻想的空间?又有多少对于未来的幻想,并非我们的实在需求,而是来源于资本无休止的焦虑贩卖?消费主义营造出的虚假幻象,无时无刻不在重构着人类的想象空间,进而形塑了我们对于“理想生活”的定义。
于是,对于未来的想象,不再是促人前进的动力源泉,反而成了寻求理想生活的拦路虎,吞噬了此时此刻的幸福,却只吐出了皇帝的新衣。
梦幻的未来,是理想生活的泡沫。一戳就破,迷失于虚构的假我。
(四)、远方的人们
“无穷的远方,无数的人们,都和我有关”。这不仅是一种博大的胸怀,也暗示了我们心中的“理想生活”,必然受到了远方人们的影响。
远到过着单调人生的未婚康德,近到来自五湖四海享有缤纷人生的up主,无数纠缠的因果,涌现为此时此地的理想与追求。
无数的人们中,唐诺曾给予我持久的震撼。
从90年代开始,唐诺每天往返于家与咖啡厅的两点一线,白天在咖啡厅阅读和写作8到9个小时,晚上买菜回家做饭,至今从未间断。在三十多年的光阴流逝中,文学的力量渐渐被削弱,影视剧行业走向上坡路。尽管如此,唐诺仍然坚持大量阅读,缓慢创作,比起作家,他更愿意自称为一个自由读书人。对唐诺而言,读的世界远大于、早于,甚至长于写的世界。
如卡尔维诺所说,“可以实现而没有实现的事件,可以成为而没有成为的那个人,不仅是实然的,而且广泛存在的那个世界,最多是存留在阅读与书的世界里。”
简单而专一的生活状态,散发着花蜜般的诱惑,却是现在的我不可企及的。
我终究无法放下工作,不辞而别,无法彻底地从生活本身的体验中抽离出来,义无反顾地投入到巴别图书馆的无限可能之中。
我终究不是唐诺,正如我不是屏幕那一端形形色色的up主们。
远方的人们,是理想生活的万花筒。无穷的镜像里,我们稍稍看清了自己。
物欲,过往,未来,镜像,我与理想生活的距离,在心猿意马的纠缠不休里,变得如同卡夫卡的“城堡”般遥不可及。
漫步冬日的朝阳公园,北风微起,不知名的鸟儿从头顶成群飞过,有些肃杀的园林景观令人感到格外清醒。临湖铺开方垫,静静等候自热小火锅的热气翻腾,迎着一双期待而明亮的眸子。
在片刻的等待中,忽然想起苏轼的前赤壁赋。
“且夫天地之间,物各有主,苟非吾之所有,虽一毫而莫取。惟江上之清风,与山间之明月,耳得之而为声,目遇之而成色,取之无禁,用之不竭。是造物者之无尽藏也,而吾与子之所共适。”
理想的生活,在乎一念之间,与子共适,别无所求。
![](https://img.haomeiwen.com/i26817184/f5daad0e6798f6f7.jpg)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