其二,老师选取史料时,应尽可能减小对历史现象想当然的成见。一线教学中,不少人习惯按照先入为主的成见搜罗材料,但这也许就和史实相悖。比如会形成对周武王大规模分封的错误理解,可能就和几个成见有关。第一是受《封神榜》等民间故事的影响。《封神榜》故事中武王灭商以后姜子牙封神,自然而然会有人比附成大规模分封。民间故事的渗透力,远比文献典籍带来的影响要大。第二是受战国古史观的影响。《吕氏春秋·慎大览》与《礼记·乐记》都记载,武王克商之后散马于华山、散牛于桃林,刀枪入库,俨然一片天下太平、兵不复起的景象。应当说这是战国人的古史构想,既不符合史实,也不符合常理。不仅伐纣的战事“血之流杵”,而且武王灭纣之后的形势还十分凶险,按照比较可靠的文献《逸周书·世俘》记载,在甲子商纣自焚后,武王向四方征讨,战端频仍,绝非歌舞升平。第三是司马迁《史记》的名头太大,人们往往拿权威言论当做真理。事实上司马迁已经距离周初千八百年,许多问题已经说不清了。
其实在平常教学中,“蔽于一曲”的成见不少见。如不少人,认为“罢黜百家”钳制思想,用董仲舒的“道之大原出于天,天不变,道亦不变”来说明其保守性,但如果我们看《汉书·董仲舒传》中《举贤良对策》的语境,就会发现在这一句之后,董仲舒引申说:“是以禹继舜,舜继尧,三圣相受而守一道,亡救敝之政也,故不言其所损益也。繇(由)是观之,继治世者其道同,继乱世者其道变。”董仲舒指出尧舜禹是治世,所以不必改革;但乱世一定要改革。他强调,汉得天下以来,常欲善治,而至今不可善治者,“失之于当更化而不更化也”。董仲舒恰恰是让汉武帝“退而更化”。也有人用董仲舒的“屈民而伸君,屈君而申天”(《春秋繁露·玉杯》)来说明董仲舒“罢黜百家”背离民本思想,也是先入为主的成见。学者经过仔细考辨,指出这一句不能说明董仲舒反对民本,这里的“民”应该指的是诸侯国君,老百姓没有权力和中央王朝对抗,只有诸侯国君才有实力。“屈民而伸君”正是亲历七国之乱的董仲舒总结出的历史教训,旨在维护统一;“屈君而申天”有讨伐无道昏君的汤武革命的意味,本身就包含了民本思想。当然,我们的历史知识结构,是通过经验架构起来的,经验在流传过程中就不可避免地带着成见,以偏概全、移花接木甚至无中生有。但是把握好学术资源,老师自身形成知识体系,就会距离历史面貌越来越近,从而在很大程度上削减我们的成见。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