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上次看到群里某位同学的文章“你会说话吗?”受到一些启发,遂而这周我们也谈谈说话之道。
不知道你身边是否有这样的人?
1.凡开口,必使人动念。他们非常擅长打破别人的平静,和他们相处,你的心只会越来越乱。
2.凡开口,必小题大做。他们非常会拿着鸡毛当令箭,会把一些很普通的事情讲得很严重和复杂,和他们相处,你的心只会陷入紧张。
3.凡开口,必语带讥讽。他们非常善于用“我这是为你好”“我是善意”来为自己的口无遮拦做盾牌,似乎只要有一个“我是好意”做支撑就说什么、做什么都无妨了。和他们相处,你的心只能感受到一片虚伪。
4.凡开口,必目中无人。他们根本不关心别人的情绪和心情,只说自己想说的话,和他们相处,你的心只会感到被亵渎。
5.凡开口,必充满偏见。他们非常会看别人的不同,会用异样的眼光看那些他们所认为的不同之人……。
佛教里戒律的基础“五戒十善”就是清净“身口意”三业,师父们常说“五戒十善保人身”,也就是说,五戒十善是维持我们不堕落的底线。
身业——不杀生、不偷盗、不邪淫
口业——不妄语、不绮语、不两舌、不恶口
意业——不贪、不嗔、不痴
由上可见,佛法虽是解脱法,但其基仍是离我们很近的人道。做人尚且失德,成佛不过笑谈。
此文我们着重讲“口业清净”,说话似乎是一件平常普通的事情,但从古至今被人言致死之人也不在少数。这真的是应了那句古话“人言可畏”!造口业,实在太容易,往往心还未动,言已出口,觉性不在,嘴巴的速度往往超过大脑的反应。
《楞严经》里有言,“憍梵钵提即从座起,顶礼佛足而白佛言:我有口业。于过去劫轻弄沙门,世世生生有牛呞病。”只因一句笑言,换来五百世为牛,真不可不慎!
生活中我们总是难以避免碰到一些口业不清净之人,他们可能是上司,可能是老师,甚至是亲友,避无可避,我们又应该如何自处?但若要修行,这个时候才正是用功处,昨天我看到一篇文章还说,要感谢动我们心念之人,让我们看到自己“我执”的坚固,修行就是拿自己开刀,用禅的无住、无相、无我去破除小我。习气这个东西,能转一点,自我的障碍就能消除一点,生命的境界就能开阔一大片。我们一生究竟在活什么?首先就是要获得真正的自在和快乐,而这快乐绝不建立在外,也非因欲而乐,它完全是自我的满足。
当我们感受到不善之语,应该牢记这种感觉,不为仇恨而是“己所不欲,勿施于人。”人与人相处的基础在于尊重,不论谁,尊重他人必然会有所收敛,不至于随心而说,随口而说。
说话真的太重要了,它与我们的关系实在亲密。佛教的智慧告诉我们,要说清净、柔和之语,而非不善、尖刻之语。在寺院常常能看到一些居士身挂“止语牌”,这也是修行的一种方式。少说话,不仅能减少神气的消耗,可能也会减少许多的过失。比起不善表达,表达错误更悲惨。
不可不慎!阿弥陀佛!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