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接下来的一段时间,主要谈谈禅修前的准备这个话题。因为我自己是从什么都不知道开始的,一路上有很多不解和问题,包括了见,闻,学,行以及心理上等诸多方面。虽然现在我也还是个萌新二把刀,但仍愿大方分享。当然,所有想法均为个人见解,允许有任何不同意见。
(一)佛教到底说什么?
我想大多数人对佛教的理解应该都只停留在“佛系”这个词上,我最初也是这样。一想到佛教就想到一个个光溜溜的圆脑袋,想到少林寺,觉得信佛的人应该都是经历了什么人生的重大挫折,而学佛的人可能都已经无欲无求看破红尘了。记得小时候我特别喜欢一部电视剧叫《少年张三丰》里面有一个情节,就是李冰冰饰演的秦思容为了救张君宝(张卫健饰),答应了阴风老妪的要求最后在峨眉削发为尼。张君宝快马赶来可惜容容姑娘已经落发为僧了。
张君宝:你真的不再留恋世间的一切?
秦思容:既已出家,就不再留恋
张君宝:连我都不留恋?
秦思容:……爱恨俱是虚幻。色即是空,空即是色,既然是空又何必留恋?
当时看到这段,直接泪奔了。而这种以出家作为结束的悲情也构成了我对佛教的早期印象。
但是佛法真的是这样吗?修行人真的已经都看破红尘了吗?我现在可以肯定的告诉大家:NO!学佛只是一个人开始清醒了,但离看破还有十万八千里呢。真看破了,谁还学佛呢?大家有没有看过《龙珠》,卡卡罗特平时都是黑头发,只有遇到强敌才会“变身”成为“超级赛亚人”头发就由黑变成金黄了。你可以把一个人学佛理解为“超级赛亚人”开始觉醒了,他要变身成为真正的自己,成为完全战斗体。
那么我们先很粗浅的了解一下佛教构建的价值体系到底是什么? 想要知道这个问题,最直接的就是看一看我们的大BOSS大教主释迦摩尼佛怎么说,先简单介绍一下大BOSS(详情请看《释迦摩尼佛传》。)佛陀也是从一个凡夫修行而成佛的,佛这个字你拆开来看,其最表层的意思就是“不是人”,修行的过程就是切换“不是人”的暴走模式,从一个具足无明,脑袋瓜时不时进水,有着生老病死,贪嗔痴慢不断,在自己用想象构造的世界里轮回的“凡夫”切换成排尽脑袋瓜里的脏水,活在当下,不被幻相所迷的“圣”“仙”“神”“佛”。简单的说,修行就是让你做自己,成为真正的自己。有些人一定会奇怪,我现在就是在做真正的自己呀?有什么好修的?所以针对我们一般人这种愚痴的情况,修行又加了一条非常重要的任务就是让我们这些自以为清醒实则比谁都糊涂的人先了解到自己并不清醒。在这里给大家一个判断自己是不是清醒,需不需要修行的指标——烦恼。如果你说自己从来都没有烦恼,那么恭喜,你不用修行了。顺便,请把联系方式留下来,我立马拜师。如果你还有烦恼,并且时常也会有一种明明什么大事都没有发生却不快乐的感觉,那么就对症了。要说“无学”“无我”这种高大上的词只有释迦摩尼佛这种层次的才好意思说出口,我们还是乖乖“有学”吧。
释迦摩尼是佛陀成佛后的名字,祂还是人的时候叫乔达摩·悉达多,是印度迦毗罗卫国的王子,王子玉树临风,博学多才,用今天的话说这是一个高富帅,高富帅的父母给高富帅的儿子娶了一个白富美,生了一个胖娃娃,一切看起来都很完美。只是命中注定要成为“佛陀”解救苍生的王子自然不会耽于享受,沉迷在人间五欲这种短暂的快乐之中。爱思考人生的王子最后还是出家了,又经过禅定,苦行等种种磨炼和修行,终于在一棵菩提树下夜睹明星而开悟成佛。
释尊在菩提树下证悟了,这个时候已经成为大BOSS的佛祖说了一句话:“奇哉!奇哉!一切众生皆具如来智慧德相,只因妄想执着而不能证得,若离妄想,一切智、自然智、无师智即得现前。” 这是什么意思呢?佛祖是在感叹,哎呀!真是让人意想不到,原来所有众生都有佛性,只是现在被妄想执着所阻碍了,若能离妄,人人都能恢复本有的佛性,一切智自然显现。在这句话里“佛性”与“妄想”是比较难明白的。实在点说,它的难在于“非思考”可得之难,在于“不识”之难。说到这儿再插一个小故事,大学暑期时,我曾抽筋跑去学太极拳。师父是杨式太极老架的传人,老一辈人的作风比较传统,平日里教学非常严厉与古板,一个来月时间硬灌了我一百多招拳架。拳是学完了,但很多地方打的很别扭。就比如起式之后的左右两个“棚”,每次都觉得很烦,从右往左“抱大西瓜”的时候,师父总和我说,你那个左脚往左扭一下,当时很不理解又不敢不听话,每次到这个地方我就会非常刻意的把脚往左那么偏一下。回到学校后,每天早上我都会练那么几招拳,练着练着吧就越来越熟了。有一天又到了这个“抱大西瓜”转脚的地方,由于熟练,这个招式顺着惯性很自然的完成了。当下我非常开心,但开心之余又觉得自己很傻缺,这个左脚转这么一下是一件非常自然的事情啊,到了这个地方随着身体的转动而转动,根本不需要刻意为之。没想到自己练了半天,到最后并没有得到什么新东西,一切本来就应该这样。不由感叹,原来自己已经堕落到要学习如何“自然”,竟是连自然自如都做不到了。这个学拳的小插曲给我很大的启发,以至于后面听闻禅法,我马上就理解了何谓“不识庐山真面目,只缘身在此山中。”虽然拳已经忘了个七七八八,但感觉和感悟却是永久铭记于心了。佛陀在这里说的“若离妄想”其实就是一个练拳“转脚”的过程,我们禅修,就是围绕此刻的“妄想”做功夫,找对方法然后熟能生巧,但别忘了,到最后搞半天,你会发现本来就应该是这样。顺便提一句,一切都能够“熟能生巧”,要把这句话牢牢的变成一个信念,它会给我们一个很大的信心,因为连“了生死”也不过是“由生转熟,由熟转生。”
好了,回到佛教到底在说什么这个主题,我想认真看到此处的小伙伴应该会有所了解。我窃以为,佛陀开悟时的这句话就已经为佛教到底要做什么,怎么做立下了指导方针,同时也成为一代代修行人努力不懈的心理基石。在中国,禅宗的老前辈六祖慧能大师开悟时说“何期自性,本自清净。何期自性,本不生灭。何期自性,本自具足。何期自性,本无动摇。何期自性,能生万法。” 我相信随着修行的深入,我们会对佛陀的感叹和六祖的“五个何期”有越来越深的认知。而这就是我们修行的基础,也是真正修行路上的起点。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