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文网首页谈写作散文行业故事
来来来,看看编辑和作者是怎样相爱相杀的

来来来,看看编辑和作者是怎样相爱相杀的

作者: 清心若兰 | 来源:发表于2017-10-25 13:21 被阅读1286次

    文/清心

    爱书人都有过这样的体验,当一本你久久期待着的新书,散发着油墨香味,放在你面前的时候,你压住心中的渴望,带着一种朝圣的感觉,慢慢翻,款款看,与贤者对话,与智者神通,那种体会,当真是妙不可言!但是,你知道一本书的前世今生吗?你知道一本书从不成熟的书稿到成为你手中尤物的过程中,作者和编辑是怎么样相爱相杀的吗?

    世上的作者万万千,挠头的编辑千千万,今天就说说俺当编辑这些年,遇到的作者这个物种之纲目属。

    01 

    非常震撼,太专业了!

    第一种是编辑和作者珠联璧合,相得益彰,合作愉快,共同成长的。这一类作者往往都是各个领域的大咖,越是学问好,越是谦逊有加,人品也超好。而编辑,虽然名义上是杂家,但是不可能在每个领域都有很深的耕耘,所以跟这类作者打交道,看他们的书稿,能学到很多你以前不具备的专业知识,他们身上散发出来的人格魅力也会让我们如沐春风,甘之若醴!

    在纪念世界反法西斯战争胜利50周年前夕,我组织了一套关于第二次世界大战的丛书,选题酝酿之初就开始介入,从全套书主题的确定、作者的遴选,到制定编写体例、试写样章、设计封面,与不同的作者沟通、交流,这其中有科研机构研究员、大学教授,甚至将军,他们严谨的学风、朴实的做人态度使我受益匪浅。

    前期准备充足,看稿的过程也就比较顺利,往往夜深人静,沉浸在优美的文字里,徜徉在历史的长河中,一抬头,映入眼帘的已经是东方的一抹鱼肚白。

    这套书由于下手早、体例新,再加之我的用心,在当时纪念二战的图书中一马当先,取得了很好的双效益,而作者们此后也被其他的出版社纷纷邀约许多同类的书稿,人气更旺。

    《降伏其心》的作者是一个得道高僧,在南方某省的一个寺院做住持。做这本书之前,我对佛教的了解不多,编辑加工他书稿的过程,也是我学习的过程,然而,对于我这样一个佛教领域的门外汉,他非常的有耐心,我提出的对他稿子的修改意见,有些可能是很不成熟,但他也非常谦虚地接受。而我们美术编辑下大功夫做出的封面,作者给予了由衷的赞叹,连给我们推荐了这本书的香港文汇报同行都说非常出乎预料,非常震撼,感叹太专业了!

    似这样的相互成就,相辅相成,那是编辑和作者关系中最好的一种。真诚相待,顺畅交流,似缕缕春风,沁人心扉。

    02

    我还是要把稿子送来给您,除非您把我打死!

    第二类是编辑和作者磕磕绊绊,你来我往,唇枪舌剑,磨合成功或不成功的。这类作者往往自视很高,对自己的作品视若珍宝,当一字不易,觉得自己的作品动辄就能畅销百万、千万册。但是当编辑提出了让他口服心服的修改意见时,大多数明理的作者还是发自内心的感激,转而对编辑非常信任,建立起非常良好的关系。这就看编辑自身的业务水平过硬不过硬,能不能服人了。要论感性创作,编辑可能不如有些作者,但是对于书稿的理性判断,编辑确实胜出一筹,编辑更能凝聚思想,更了解市场,精于品评。

    中国的图书编辑还有一项特殊本领独步世界:那就是对一些中国独有的问题,有着高度敏感与警觉。比如意识形态问题、宗教问题、民族问题、地图中的疆土问题,等等,而有些作者可能无意间就犯了忌,就需要编辑及时敲黑板,及时“斧正”。反正,你懂的,就此打住!

    一位在中医养生方面很有造诣的老教授,看到我们社出版的一系列传统文化方面的书籍后,觉得很是对路,于是主动找上门来商谈出书事宜。我们做了充分的市场调查,觉得她有一定的市场号召力,于是跟她签了一本讲老子道家哲学的书稿。没想到的是,这位在她谙熟的领域游刃有余的多产作家,对这本书却完全没找对节奏。我在编辑加工过程中,发现了很多学术上的硬伤(逻辑关系、篇章结构以及技术规范上的错误不算在内),整篇稿子改的一片红。于是跟她反复沟通,开始她不服气:我可是神童,我家学渊源深厚,我又特别努力,笔耕不辍几十年,著作等身,我是大师级的人物(这倒不是吹牛,勒口的作者简介上,已出版的著作都写不下,也确实有销量百万的大作),但当我把我改动的根据、具体的改动建议一条条讲给她时,她无话可说了,此后的加工过程就顺利多了,她让我全权处理。书出来了,我也彻底取得了她的信任,她很快就把第二本、第三本书稿拿来,她说,你是我著述生涯中的贵人,将来我要把你写进我的传记中去。我犹豫要不要继续这种剥皮抽筋的改稿工作,这位老太太竟跟我撒起娇来:我不管,我就是要跟您合作,我不想去别的出版社,我还是要把稿子送来给您,除非您把我打死!

    我的天!搞来搞去还要出人命不成!编辑与作者相爱相杀就是这样子滴吗?

    03

    我能不能吻你一下?

    当编辑的这些年,也遇到过一些奇葩作者。

    偶然的机会,我们发现京外某高校有一个人,对中国传统经典《论语》《道德经》等有一些独到见解,于是点灯熬油,出版成书,作者也因此一时名声大噪。此人学术上很有些狂妄,但性格却有些古怪,比较偏执,出书以后觉得自己很牛,就跟原单位叫板,提出很多不切实际的要求。与家人也不能很好相处,到最后混得孤家寡人一个,生活来源都成了问题,转而一次次来找出版社,每次来都有奇葩理由:他被单位除名了,他没有工资了,他离婚了,跟编辑要钱,要编辑请吃饭,要给他付住宿费,要报销火车票,说出版社隐瞒印数了,骗了他了,好像出版社挖掘了他,培养了他,反倒成了一桩罪过。

    这样的作者,虽然是极少数,但杀伤力却不容小视,如果他凑巧还有一定能量,那就更是让人闹心,他不但不感激出版社将他从一个无名小辈一路扶持成为作家,反而为自己的无理要求得不到满足而到处散播出版社和编辑的不是,一些不明真相的人也会觉得出版社店大欺客,不够仁义。

    所以,小伙伴们,作为一个编辑,除了慧眼识珠的专业素养以外,还得培养足够的涵养与能力,才能应付江湖上诸如此类的各类人等啊。

    哈哈,再跟你们说说,我还遇到过另一类奇葩作者,那就是向编辑求爱的。

    工作不久,独立编辑加工完一部翻译的书稿,与译者、同时也是老乡的一位仁兄渐渐熟络起来,有一天办公室无其他人,他不知哪根筋搭错,说,我能不能吻你一下?

    惊出我一身泠汗:莫非本小姐哪里不检点,让他生出误解?而他却说他找到了真爱,真是哭笑不得。

    常常有这种因为你在他面前展现出了与他平日接触的人拥有的不同资质,而闹得自己分不清是感激还是真情的作者,向你表白。

    某省的一个作者,来办公室见过我两面,我已不记得他是要出什么书了,也不记得聊了些什么,后来就给我写信,巴拉巴拉好几页,我没回信,他接着写。我当然宁愿相信,在那个还不那么金钱至上的年代,他不会势利到拿感情来跟编辑套近乎,但这种方式我是怎么也接受不了的。唯愿各自安好吧。

    编辑与作者的关系,千种万种,相爱也罢,相杀也罢,共同目的都是要把优秀的作品推向社会,给爱书人以醇美的精神食粮,这其中的酸甜苦辣,身兼作者与编辑身份于一身的鲁迅先生最解其中滋味,他在1935年致王志之的一封信中说:“其实,投稿难,到了拉稿,则拉稿难,两者都很苦,我就是立志不做编辑者之一人了。”

    不管大文豪怎么说,我职业生涯总共就干了编辑这一个行当,肯定也不会再去跳槽。就这样书稿看着,格子爬着,眼睛花着,颈椎疼着,与各种作者相爱相杀着,若非喜欢,若非痴迷,就是再能吃苦的人恐怕也忍不下去吧。

    相关文章

      网友评论

        本文标题:来来来,看看编辑和作者是怎样相爱相杀的

        本文链接:https://www.haomeiwen.com/subject/bidqpxtx.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