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道是奥数题:四年级一班有36个同学,还有一个班主任,如果算上班主任,至少有( )个人在同一个月过生日。这是道所有奥数培训机构的经典奥数题了,运用的是“抽屉原理”,标准答案是4。
![](https://img.haomeiwen.com/i17039426/974c779ef12226f3.png)
但是,从文字的表述上来讲,这道题的正确答案应该是2!最多的情况自然是37个人都在同一个月过生日,某个月没有人过生日或者只有一个人过生日与“在同一个月过生日”意思相悖。所以“至少有2人在同一个月过生日”。这么一来,文字逻辑上没有问题,但题目的数学意义就失去了。
从题目真实的意图来讲,答案4才是有数学意义的。按照“抽屉原理”,36人每个月平均3个孩子过生日,最后加上那位老师生日所在的月份,才是4个人在同一个月过生日(就只是那个月,其他的月是3个人)。那么预设答案是4的这道题该如何准确表述呢?开头一直到“算上班主任”都不变,后面改为“在过生日人数最多的那个月,至少有( )个人在过生日”。这是一个最多里面求最少的题,没有这个前提,这道奥数题是不严谨的,预设的答案就是错误的。
同样的,“任意28个人中,至少有( )个人的属相相同”,标准答案是3,正确答案还是2,,除非表述为:属相相同人数最多的那个属相,至少有( )个人。
经常有人在嘲讽别人数学不好的时候说:“你的数学是语文老师教的?”,现在我不得不问一句:编奥数题的老师们的语文又是谁教的呢?
会不会是编下面这套教材的名师们呢?
![](https://img.haomeiwen.com/i17039426/8909c78e91694003.png)
![](https://img.haomeiwen.com/i17039426/12505f1ff95def63.png)
老师在自然课上,做了一个( ),证明燃烧需要空气。
爱迪生( )了无数次,终于发明了电灯。
我学生的一次语文测验卷中就考了这道题,他的答案是第一句填实验,第二句填试验,居然被批了错误。先来看看上面这本热门教材的“标准答案”吧!
![](https://img.haomeiwen.com/i17039426/f23c78b62c0e3269.png)
再来查查百度文库是怎么说的:
实验与试验的区别
【实验】为了检验某种科学理论或假设而进行某种操作或从事某种活动。
【试验】为了察看某事的结果或某物的性能而从事某种活动。
【实验】是对抽象理论知识所做的实际现实操作,用来证明它正确或者推导出新的结论。
【试验】是对事物或社会对象的一种检测性的操作,用来检测那里正常操作或临界操作的运行过程、运行状况等。
【实验】一般验证已经形成的理论,获得经验的可能大
【试验】一般为了摸索新的理论,存在失败可能,得到教训的可能大。
【实验】是通过实例验证已经形成的定理
【试验】是尝试验证新的事物
实验不一定要试验,而试验一定要实验。试验都需要实验。实验比试验的范围宽广。工厂的产品可以抽样检测,是试验。试验的结果可能是破坏性的,因此不能试验所有的产品。相反,如果产品质量不太稳定,必须对所有产品都做最起码的检测,以证明它基本达标。用地震方法检测地下蕴藏必须保证不影响社会生活和生态坏境变迁。试验中,试验对象是明确的,试验目的是检查它能不能正常运行、正常运行的条件和该条件允许的范围。
答案是不是很明显了?发明的灯泡是不是“新的事物”?是不是“存在更多失败的可能”?
再来查查《现代汉语词典》的相关解释吧:
【实验】1.动词:为了检验某种科学理论或假设而进行某种操作或从事某种活动。2.名词:指实验的工作。
【试验】1.动词:为了察看某事的结果或某物的性能而从事某种活动。2.旧时指考试。
虽说再查词典多少有些画蛇添足,但至少证明相对于“百度搜索”,“百度文库”更靠谱些。
就算我不去质疑编写这本教材的“上海百位名师”,单纯地认为只是“印刷错误”,那么批改卷子的语文老师呢?难道也失去了思考与判断能力?何况只是一道考考小学生的语文题目,根本不需要有多少“语文专业知识”!
千万真假牛娃们拼命学习的奥数题文字逻辑与预设标准答案不符,时至今日居然没有相关从业者对文字表述有异议。几乎全上海所有小学语文老师推荐家长给孩子买的“权威语文练习教材”(2012年3月出版,2014年第二次印刷),五年来竟然没人发现如此严重错误。有多少个孩子答对了这两道题却被扣分?答错了却被算对?即使我是第一个发现并提出强烈质疑的,我也实在高兴不起来!数学题文字表述如此随便,语文题目偏偏要像数学题那样设立各种“标准答案”,这不是语文与数学的“融合”,而是在“被玩坏”的道路上越走越远......
以我在故道文化教育漫谈系列文章中的故道教育漫谈(三)流水线中的一段话作为此篇的结尾吧:
如果我们的教育再是这么一种以灌输知识为主的教育,而不是以锻炼独立思考能力、培养创新能力、鼓励质疑精神为主的教育,将永远培养不出能够给人类社会带来更好的进步与变革的人才!这是一个古代有着四大发明,如今却以山寨著称的中国的悲哀,也是整个中国教育界的悲哀。
高考既然以分数来选拔人才,注定了我们的基础教育蜕变成一条为获取分数而设定的生产流水线。家长是原料供应商,学生是产品,老师是工人,什么自由思想、人文精神,只要不能转化为分数提高产品的附加值,统统都是狗屁!但这样一条流水线却束缚了整个民族的思想进步与未来命运。
我们的教育最大的问题或许就是忘记了我们教的是“人”,可悲的是施教者本身也已经沦为了“机器”……
网友评论